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审美范式文学理论是在特定时期文艺政策、理论资源、学术事件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生成的。在文学理论范式转型与知识合法性重建的进程尚未完成之时,从公共性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反思是有必要的。文学观念趋于多元、“有学术”的文学理论论争、有文化抵抗意味的文论话语生产等公共性特征是值得赓续的审美范式文论传统,但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对审美作“意识哲学”的理解以及它可能存在的本质主义知识观则需要反思、调整和通变。 相似文献
2.
审美直觉是审美活动中极为重要也极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普遍存在.中国因为民族心理的特征,所以在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极为丰富和深刻.文章试图从中国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理论家的理论如宗炳的"澄怀味象"说、钟嵘的"直寻"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夫之的"现量"说、王国维的"不隔"说等入手,梳理出中国审美直觉理论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轨迹,从而望能给当下的审美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论的创新发展,除了面对当下的文学进行研究阐释之外,还有必要引入一定的理论资源,不只是当下最新潮的理论,还有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理论学说,在前人理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化神秘主义是一种以相似律、接触律和感应律为情感逻辑基点的思维方式,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出于建构新文化的现代性焦虑,自晚清以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分别以现代启蒙理性、阶级革命理性为批判武器,对文化神秘主义开始了以现世救赎建立意识形态合法性为价值目标的功利性改造。新时期战争小说中文化神秘主义的审美参与表明,随着新时期思想语境的开放与宽松,文化神秘主义在文学领域逐渐取得了自足的文化意义和独立的审美地位,踏上了现代回归之旅。而这种回归,昭示出随历史处境变化的创作主体文化心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研究是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直接引进下开始的 ,中国的美学研究呈多元化趋势 ,而审美的视觉对人的发展将成为本世纪一个重要议题 ,美学将作为人学而存在。因此 ,审美教育在本世纪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7.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天津文学创作不仅与梁斌、孙犁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原有的创作风格或以新的创作面貌进入到新时期的天津文坛,而且与蒋子龙、冯骥才等人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入的关联,他们在引领或参与新时期文学潮流的同时成为天津文学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赵玫、肖克凡等人不断推出重要作品,但天津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集体消失使其进入了低潮期。这一状况直到世纪之交才得以改观,老作家的回归、中年作家的勃发与年轻作家的突起,使得天津文学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如何发展新时期警察文化建设,是当前警察队伍建设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建设和谐文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论述了警察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分析了加强警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建设警察文化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众审美文化日益深入大学校园,对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的商业性、通俗娱乐性和复制性对带有精英、理性、高雅等特征的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消解作用;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推动大学审美文化向多元化、社会化、普及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当前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2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12.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着深刻影响。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清理极左思潮, 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走向世界文学”的提出,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新方法的引进, 文化热的介入, 文学流派、思潮研究的兴起, 多种研究思潮的交织碰撞促成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复杂、丰富深入的研究格局; “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讨论,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追求的新的文学史观整合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整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尝试和努力;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新的讨论、人文精神和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都是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深层思考,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观、史法和视野都有内在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表现在: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二、重视精神美;三、“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四、“虚静说”。并分析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明君形象,这些明君具有神奇的命相和非凡的性格魅力,它们 括了汉民族的德政理想、忠义观念、民本思想和尚贤意识等文化要素,集中地体现了汉民族的君道观;同时,明君还关联着作品的主题,起着结构故事、提领全书的核心作用,所以明君形象实具有丰富的文化认识价值和审美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崔雄权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3):1-5
在对中国、韩国、朝鲜等学者关于朝鲜半岛文学所采用的十余种称谓进行一番梳理后,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认为应将其统称为韩国朝鲜文学,并总结其特征为:其一,以韩、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创作;其二,焦虑、感伤的美学特征;其三,诗歌格律的自由灵活;其四,女性趣向;其五,国土分裂的痛苦和南北统一的意愿。概言之,韩国朝鲜文学具有浓郁中国因子,即具有韩、汉双语的文化审美特性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政治特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在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上面临着媒介转向,文艺理论研究与媒介研究存在可通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在媒介化转向后的文艺理论重点研究范畴应关注主体及媒介渠道和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理论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所谓后理论时代只是一种随意发挥,但确实应该正视理论之后中国文艺理论何为的问题。与其要么继续大理论的自我陶醉、要么盲信所谓后理论时代而丧失理论自信,不如扎实建构虽不起眼但务实的小理论。文艺理论本身来自文艺阅读,一些强有力的文艺理论反思,往往来自文艺作品本身;但另一方面,文艺作品本身固然可以内含文艺理论反思,但要真正弄明文艺的作用及其奥秘,还需延伸到关于文艺的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思考即文艺理论上去。当前文艺理论应同时突出研究普遍性问题和文艺理论的自我反思,实施解构与建构并举策略,并从传承中国民族文艺理论传统角度把文艺视为感兴修辞行为。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应该不再是理论家的孤芳自赏或读者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博学炫耀,而是国民的兴辞化臻美心灵的自觉养成。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紧紧围绕“抗战”这一主题来开展工作,为抗日战争舆论宣传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文艺办报或参与报纸工作、文字报刊出版时间长短不一是这一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2):15-2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反思、研究、总结这30年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建树和文艺工作实践,是当前加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研究,推动我国先进文艺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重大课题。由"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开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的90年,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90年。以改革开放的30年为研究中心点,切入主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运用实践的历史时代特点,把这90年划分为具有各自不同历史内涵又有内在联系的3个30年的历史阶段,可以通过对90年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在历史演进的承续与发展中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30年文艺创作、文艺工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实践的理论建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