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末,方腊起义失败后,义军大多壮烈牺牲,历史上无其后裔的记载。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曾在当年起义的发祥地新安江两岸和皖南山村等广大地区找寻义军的后裔,都缺乏确实的历史根据。有人还在民间传说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近阅《慈溪县志》,见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为寻找方腊后裔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文中说:“去慈溪(即今慈城镇)北行可二舍,有隙地曰横塘,方氏之族居之。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之兹所,遂留家焉,迄今若干世矣!”戴良(1317—1383)元末明初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浙江浦江县人,因拒绝为明朝做官,隐居慈溪多年。他写这篇文章时,距方氏避地横塘虽已过二百五十年,但  相似文献   

2.
最近,范君将其多年收藏的《秦汉印统》中有关秦方士徐福的铜印横资料,寄给连云港徐福研究会,为徐福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该《印统》除收有“徐福”篆体印模外,还收有“徐福铜印鼻钮”之说明(见吴树滋《秦汉印统》卷之二)。这枚“徐福”印章为小篆字体,其白文印面带有界格,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4.
徐福,是《史记》中记载渡海寻仙的方士。在中国,这是一个流传了二千多年的古老传说。“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故事,南北皆递,东西鲜异,口碑承传,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然而,由于太史公在《史记》中仅赐略略数十文句,且语焉不详,遂使学子却步,史家不语。徐福之事几成湮没千载的一段公案,更是难登学术研究之殿堂。 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时,于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发现徐阜村。198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罗其湘、汪承恭先生《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一文,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东河村从1976年初开始,做到了20年无赌博。禁赌先禁干部浙江省慈溪市东河村之所以能做到20年无赌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干部带头禁赌,并且严于律己,治人先治已。早在1976年2月的一天,当时的村党支书吴云强发现自己的儿子与本村的十几个青年在赌博,便在村民大会上公开宣布处理决定:对参与赌博的人员每人罚款Ic元,参加修路劳动5天;对自己的儿子和队长的儿子加倍处罚:罚款20元,参加修路劳动10天,写出检讨贴在村办公室内,接受群众监督。参括人员及其家长见书记对自己的儿子这样严肃处理,都乐意接受了处罚,…  相似文献   

6.
从徐福研究看中日文化交流连云港徐福研究会高立保自1982年在中国地名普查中发现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今徐福镇)徐阜村(原徐福村),是秦代方士徐福家乡后,引起中日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从此拉开了徐福研究的序幕。十余年来,随着徐福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成果令人瞩...  相似文献   

7.
家谱,产生于先秦时代,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庭发展史,它同帝谱、郡谱等谱系一起,构成我国古代的谱谍学,成为社会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每部家谱,都可为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以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研究提供大量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家谱虽然记载的是一个同宗共祖的家庭的繁衍生息情况,但透过家庭这个“沧海一粟”之光可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数千年来,编修家谱,研究家谱,已形成中华民族之族谱文化。编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它常常与国史、邑志并列而受到各个家庭的重视,素有“谱以传信…  相似文献   

8.
1986年5月至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的反山发掘了一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地,现发现了十一座大墓。出土随葬品达1200件(组)之多,其中陶器37件,石器54件,玉器1100余件(组)。玉器占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反山墓地是一座人工堆筑的高土墩,高约7.3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面积为2700平方米,土方量约二万立方米,这需用大量劳动力才能完成这个巨大工程,因此考古学家们将其称之为“土筑的金字塔”。这次发掘是五十年来良渚文化发掘成果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9.
两汉的宗族土地所有制与宗族的生产组织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宗族势力的重建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尤其与大庄园经济的发展相同步.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来源一般有买卖、国家授赐、豪取强夺等几种途径.一方面,宗族势力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获得土地,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土地所有;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者又利用手中的土地作为团结宗族的手段,纷纷采取庄园经济模式,组成一个个宗族的社会经济集团.两汉宗族土地所有制成为东汉以后土地制度的重要形式,宗族组织在社会生产方面也逐步表现出重要的生产组织与保障职能.  相似文献   

10.
朱颖 《日本研究》2007,(1):78-85
徐福是否真的到达过日本,仍无定论。但是比照日本古代神话传说和神道的最初的传承,我们仍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与古代中国文化交往的痕迹。本文通过对日本神话传说中创世观中的贵阳意识,神化宇宙观等的考证,试图来同中国历史以及神话进行比照解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按照一般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宗族作为一种特殊的血缘群团,因其结构与功能的狭隘性,与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很难相容。但实际上,宗族的组织形式和内在机制,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逐步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契合。汉人宗族的本体性意义与现代生活概念,也许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汉人宗族真正合理的前景,应该是逐渐自愿地消除其残余的强制性,在保持自己的本体性需求的同时,将其功能目标尽可能充分地纳入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相适应的轨道中。  相似文献   

12.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并主办的“中国家谱首届学术研究会”于1988年7月10日至15日在山西五台山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澳门等地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广泛交流了中国家谱在国内外的收藏和利用情况,讨论了谱学的有关学术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谱学研究提出了许多设想。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家谱是一个既有民族文化精华又有封建糟粕的史料宝库,科学地研究家谱,将对清除封建主义影响、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作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海外华人的寻根问祖,开展与各国人民的交往,有利于我国开放  相似文献   

13.
1、父系血缘法则。父系血缘关系是宗族维护自身生存的基本法则。在修谱中对血缘关系的维护出现了两类情况:其一,继续维护同一始祖血缘关系的纯洁性,要求“凡立异姓为后者不书,随母嫁来者不书”,“切不可抱异姓之子为继,致乱宗事”。其二,对同一始祖的血缘关系出现松动或淡化,招郎者均应上谱”;将并非同出一脉的本姓人员联为一宗,形成同姓即同宗的宗族。对父系规则的态度还集中反  相似文献   

14.
从秦代航海条件看徐福东渡的可能性连云港市政协张良群中国史籍中系统记载秦代造船业的文字不多,但从不同侧面反映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航海事业的记载却多处可见。从丰富的有关古代航运史料中不难看出,秦代及其之前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航运技术比较先进,为徐福东渡提供了...  相似文献   

15.
由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徐福节暨徐福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24日至26日在江苏省赣榆县举行。应邀出席开幕的有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席林丽韫,全国人大常委、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高登榜,江苏省和连云港市的党政负责人。国家文化部、旅游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代表以及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徐福研究会(筹备会)负责人。  相似文献   

16.
宗族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不可回避的、直接的、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宗族问题,化解消除宗族势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甚为重要。一、宗族活动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了在宗族很盛行的广大农村建立基层组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先后建立基层政权。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稳定,宗族、宗族势力几乎绝迹。但要使广大农民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走出宗族、宗族势力的思想束缚是不容易的。近年来,宗族势力在部分农村中死灰复燃,有所抬头,亟需引起重视。其主要表现是:①寻根问祖。随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宗族的建设上,明清与晚清到民初并没有大的断层,而多表现为一脉相承,这一发展特色既有其外在的原因,又有它内在的原因。从清代到民国,农村宗族的变迁是缓慢的,它的迅速衰落不是制度的废除,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新思想的宣传,而是外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代是祖先祭祀方法由坟寺到祠堂变更的重要时代。本文以苏州范氏为中心,从宋代士大夫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家族、宗族的侧面论述坟墓、坟寺、祠堂的实态和祖先祭祀。从社会史特别是家族、宗族的方面将坟墓、坟寺和祠堂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论述苏州范氏的坟墓和坟寺、祠堂的问题、家族宗族的迁居和定居、阶层性、风水、夫妇合葬、坟寺和祠堂的管理、运营等。  相似文献   

19.
当代农村宗族问题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农村宗族不仅仅是传统宗族的“死灰复燃”,而是有其明显的现代特征,有其复活和存在的种种理由。它在现实生活中执行着一定的功能,其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从其前景来看,宗族既不会在短时期内被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消灭”掉,也不会发展到它曾有过的黄金时期那样的程度,而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其自身和社会的努力下,朝着与现代化的潮流一致和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氏宗族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新乡的北方宗族。在明末清初时,凭借宗族内正确的教育方针。张氏族人开始科举仕宦,涌现出以张缙彦为代表的科举入仕之人,张氏也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本文以个案的形式,考察了张氏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宗族建设,并且注重研究兴盛后的张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希望能使对北方宗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