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布莱希特创立的以"间离-思考-行动"为核心模式的"叙事剧"戏剧理论要求把叙述性、评论性因素引入戏剧舞台,主张"舞台叙述事件",从而引导观众进行理性的评判和自我反思。布莱希特成熟期所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是其叙事剧理论最彻底的体现,该剧从剧本结构、表演手法、戏剧功能等方面很好地实践了他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  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  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在存在主义视阈中,艺术通过象征的召唤进入"诗"之"思"。从这样的思路来把握《雷雨》不失为一种新的诠释途径。首先,在《雷雨》中作者从"情欲"——伦理叙事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同时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存在近乎寓言式的思考。其三,作为一种悲剧范本,《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一个象征性时空秩序体,曹禺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的悲剧强度比起欧洲的经典悲剧来说有其天然的缺陷,它应属于中国式的苦情剧,即表现的是非对称的对抗,正义的一面经历过重叠性的灾难后导致毁灭。这种苦情剧对整个东方戏剧都有影响。《窦娥冤》还是元杂剧灾难剧的经典,全剧涉及多重灾难,具有灾难剧戏剧元素。《窦娥冤》也是公案剧的典型,演示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逐猎场景,表现了人类群体意志的动态较量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以冲突为核心的,冲突场面构成了《窦娥冤》独特而丰富的戏剧空间,对冲突的充分利用,展示了关汉卿代表性剧作对戏剧类型化的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5.
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一剧让人看到了中国先锋戏剧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从1999年到现在,该剧已经有了四个版本。本文试图对新版本与之前版本的不同做一些比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剧的最大特点在于诗化与狂欢的交杂,以及形式上的不断做加法。尽管这种改变有得失,然而,孟京辉在实践中达成了自己关于人民戏剧的理想,他的这种努力值得我们肯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中国的主流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从"社会问题剧"的角度评价"非社会问题剧",因此"去正统化"是有关研究的首要问题。20世纪"社会问题剧"的根基是"政治",研究曹禺、田汉戏剧和春柳社的"社会问题剧",要从以往的"社会问题剧"的根基上移位到另一个新的根基上,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他们。中国戏剧研究是依然续写"过去的"历史,还是面向"现在"与"未来",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话剧在“五四”时期是“问题剧”和“写实的社会剧”。“问题剧”以易卜生写实剧的眼光和形式来思考和表现中国的社会问题,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倡导“写实的社会剧”,使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视野更加扩展。  相似文献   

8.
先锋戏剧家张广天的剧作《圣人孔子》与《左岸》、《切.格瓦拉》一起被称为"理想主义三部曲",其戏剧艺术探索体现于幽灵化、论辩结构与意识形态混响;诗歌剧的交融与开放式的戏剧表演;自由的选择与理想的坚守三个方面。张广天的话剧总是直指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介入性、批判性与思想性,使得其剧作超越了写实与象征,直抵当代社会价值的冲突、混乱与破碎。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剧本《郑成功》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在借鉴大量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将历史经验重新激活作为应对现实的方法。该剧以跨文体的形式,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进行形象化表达,同时,着重强调高山族和黑人等群体在反殖民斗争中的作用,以呼应20世纪60年代民族解放与黑人解放的历史诉求,从历史价值的层面还原历史的真实。该剧既为历史剧,也是时事剧,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际局势而作。一方面,它是基于冷战语境,就两岸问题对西方封锁中国的一次回应。另一方面,该剧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蒋介石试图骚扰大陆沿海的图谋的一次具体应对,具有战争动员的现实诉求和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秩序中重要的象征区分在古典小说、戏剧、批评话语和通俗剧电影叙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些象征区分和表述在社会主体构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对谢晋新时期通俗剧电影中观影主体的文本建构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一系列广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文本中的空间置换、价值和意义转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社会文化和政治空间分析的方法来厘清谢晋新时期通俗剧叙事与中国传统通俗剧叙事范式和特定时代政治化通俗剧叙事范式之间复杂的互文关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谢晋新时期通俗剧电影在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转型中所起的作用。论文重点分析了谢晋对以阴阳、虚实、二元对立结构为特点的中国叙事范式的运用,他对敏感的政治话题和个人政治身份问题的通俗剧式的表述和他运用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对男女主人公社会关系和政治身份进行重新界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这种政治身份的重新界定是在两种主导性通俗剧叙事范式之间基于伦理政治的复杂而又有限的话语空间中运作的。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空间符码不仅为女性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与主导性权力机构进行政治协商提供语义参照系和叙事表意模式,而且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转型和构建新型观影主体方面均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先锋戏剧展示了深广的潜力和远景.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侵袭和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国先锋话剧简单地搬演和追随西方现代话剧,成为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平面模式.如果听任其发展,那将是先锋戏剧的末路.  相似文献   

12.
话剧百年,经过创造性的本土化过程,从西方剧种成为现代中国话剧;与此同时,中国话剧又从本土出发,完成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一种跨国界的世界华语话剧,形成由中国大陆、台港澳、东南亚乃至北美、西欧、澳洲三大板块构成的世界华语话剧版图。我们借助“全球本土化”的概念,讨论这一双向发展、彼此互动的历史过程,讨论在该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或一体化趋势,以及多中心、多层次的本土化特征。这不仅拓展并改变了中国现代话剧史研究的视野、格局、问题与方法,而且还能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的角度,反思现代中国的文化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春祥先生撰写了我国新时期"第一本元杂剧史"--<元杂剧史稿>,对元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新时期的元曲研究界开风气之先;他提出并论证了"<录鬼簿>才是戏剧史领域里的开山之作",将我国戏曲史中有关这门学科建设的时间提早了600年;他对元代包公戏、元杂剧地域范畴的研究及元人散曲的研究多有见地;他对元杂剧"全面的、多角度的,也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先锋戏剧的发展出现阶段性窘迫,需要我们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艺术准备和理论准备先天不足;自我复制,创新乏力,在思想内容、编剧、舞台设计、表演各个方面走向模式化与公式化;很多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充斥其间,显示出一定的驳杂与迷乱。这都是先锋戏剧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6.
务头浅议     
务头 ,中国古代曲学的重要术语。虽然数百年来关于务头的解说众多 ,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过对有代表性的说法加以考证 ,并结合其原意对这一概念予以全面揭示。认定务头是宋元戏曲艺人的行话或“黑话” ,指曲中的紧要之处和关键字句 ;在音律上 ,务头多体现出抑扬顿挫的特色 ,同时要施“俊语”于其上 ,务头是同时涵盖形式和内容即戏曲音乐和唱词的综合性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是新疆戏剧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在题材选择上表现为关注人、关注人情,敢于表现宗教斗争,展示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上注重表现民族性。但总体来讲新疆戏剧仍然缺乏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与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停步于现象的揭示;在艺术形式上对新的戏剧形式的借鉴不够,显示了一定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8.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谐趣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谐趣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主体的需求意识,另一方面,它是戏剧艺术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谐趣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凯尔特文化中的神怪故事、古希腊的人本意识,特别是世俗人本意识、艺术创作中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莎剧谐趣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向度,共同塑造了其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表演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仪式与戏剧这两个概念就出现了交叉甚至重叠,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戏剧。对仪式与戏剧关系的把握不能建立在表演形式的相似性上,而应该建立在内容或功能的差异性上。区分仪式与戏剧内容或功能差异的是仪式与戏剧体现的情感,仪式与戏剧情感的差异是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而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是仪式与艺术的差异,这样,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实际上就包括作为仪式的戏剧与作为艺术的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