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发掘和弘扬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建构现代生态哲学、指导人类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清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8):54-68
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中的物与我是二分的,其中的“物”并非纯然的实体,而是只保留审美属性的“物”。所以“物我同一”并非来自中国“天人合一”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受耶拿派浪漫主义影响的华兹华斯“人神感通”的诗学观念。斯宾诺莎哲学与路德新教结合,为本就有泛神论传统的德国社会带来了心灵直接体悟神性的信仰方式;神内在于自然的泛神论思想不仅提高了自然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观情感的自由。后康德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谢林的哲学为浪漫主义者带来象征理念,这影响了“移情说”的开山人物费肖尔对理念和形式的认识,后者提出了“生气贯注”的象征创造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移情说”的体系化,朱光潜的“物我同一”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对朱光潜“物我同一”观念来源的辨析,可以更新对现代美学话语的固有理解。 相似文献
3.
4.
与先秦诸子相比,庄子是一个较多谈论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今天重新审视庄子的天人观,对处于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我们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或生态道德、进行审美地生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6.
7.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相似文献
8.
9.
1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庄子心性学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从心灵入手探讨生命秘密,都对主体的深层心灵进行了深入开拓。但二者在潜意识与无心、有多重我与无我、艺术是潜意识的白日梦与艺术是自然无为之作等方面有着鲜明对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揭示了一部分人的心灵现实,而庄子的学说则具有提升心灵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反对求知的,他关注的是本真的生命,认为知识会扰乱人的心灵,不能让人的心灵归于平静。庄子悲观地突出了知识对于生命的弊害。尼采是鼓励求知的,他关注的也是本真的生命,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保存生命和张扬生命。尼采借助知识来对抗当时人们精神的普遍萎靡不振,他乐观地强调知识对于生命的益处。尼采和庄子都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都是一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知识观。庄子思考的中心是如何安顿生命,尼采思考的中心是如何创造生命,二人对生命的理解差异,造成他们对知识的态度与理解之不同。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齐物思想在整体上浑融一体,但其中又有层次可循。"万物本齐"是在肯定万物各自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万物在本源上的一致,从而为"是非一齐"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天人之齐",实质上是通过齐是非而对万物本然状态的复归。这三个层次共同包含了"不齐"与"齐","无物"与"物"的巧妙辩证,也生动地构成一种递进中的循环,超越中的复归。最后,齐物思想的最彻,是天人无分,"齐"物"同泯。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贵贱对立呈现的等级制度的抗议,优先于认识论的是非之辩;而通过后者所达到的境界,为解构贵贱对立开启了来自主体的可能性.但其实现,尚需要将对责贱的解构,从认识活动转变为实践活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血缘纽带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不可能超越人的依赖关系,不可能出现类似现代平等的社会理想.因此,庄子物无贵贱说,虽然也保留着微弱的乌托邦倾向,但其主流不是通过齐其不齐去改变客观世界,而是改变主观世界,进达不齐而齐.即一方面抑制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的冲动,修养以改变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活动,将物无贵贱发展为诗性表达的系统理论.前者是道德,进一步通达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学,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诸种修辞方式的交错,开启如何以道观之的前景.庄子学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的相同性理论为何没有发展出权利平等的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14.
试析庄子的“情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所以《庄子》内篇有以“生”代替“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即有性,而情则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为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庄子·盗跖》篇“强反其情性”,其意并非指强力违反其性情的美行,而是顽固反归私欲习性的恶德。 相似文献
15.
作为道家的代表,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建构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礼乐教化和儒家学说的独特的美育观。庄子美育观首先通过礼乐批判体现出来,并集中地表现在以“道”为原则的理想人格和以“虚静”为核心的人生修养论方面,对理想人格的艺术创造性也有深刻揭示。这种美育观与庄子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整体思想完全一致,与儒家美育观既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杨巨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91
大约在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之时,古希腊和中国两大文明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对此社会巨变,古希腊的犬儒派和中国的庄子学派反应最为强烈。他们否定现实制度的合理性,对统治者大加斥责,对现实社会悲观失望,对待个体生命淡泊名利,甘愿清贫,笑对死亡。但犬儒派比庄子学派更加极端,被社会所不容。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不同的文明体系、地理位置、传统习惯决定了二者处世态度的不同;相同的文明发展阶段、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人生问题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似。 相似文献
17.
小说观是存在于作品和批评中的对小说的基本看法。中国古代主要存在两种小说观, 一种是主张粗陈梗概、依实照录、教化劝戒的正统小说观, 一种是主张虚拟和娱乐的通俗小说观。它们虽然在小说的功能、创作方法方面相互对立, 但在根底上它们又是相通的。一个实中有虚, 一个虚中含实; 一个教化兼具谐谑, 一个娱心亦且劝善。这两种对立同一的小说观既反映又规定了整个古代小说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19.
庄子的技术观要求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合乎"道",通过深刻体悟"道"的真髓,来遏制技术的负面影响。庄子所持的技术观并未与伦理道德学说明晰地区分开,技术活动的目的固然在于求"真"———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适应客观规律,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体悟"道"的精髓。庄子以"道"来反观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伦理观,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吾丧我”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极高境界,呈现出主客合一、空虚寂静、独立自在、自身同一、无边无际等极其神奇的境状特征,由此意味“吾丧我”属于形上超越境界;道之体也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与“吾丧我”相同的形上超越境界,但庄子从不同角度视其为道之体和“吾丧我”;庄子之“齐物”,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融人道之体或“吾丧我”境界,齐化为毫无差别的虚寂之“一”,可见其“齐物”与道之体和“吾丧我”都是通过气功途径达到的同一形上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