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恩景 《兰州学刊》2010,(Z1):85-88
苏门四学士词的题材种类比较丰富之泛,其中妓女、女人与饮酒题材的作品最颇多。不过,在同类题材作品的表现上,四学士每个人有异同之处。黄词的女人是大胆、直率与积极的形象,秦词里的女性是脆弱、被动与消极的形象。晁词里的女人是做个优雅的形象,以华丽的表象委婉地透出无奈和淡淡的哀愁。如此,其女性形象不同。但四学士词中"酒"字是发感情的媒介体,他们通过描绘饮酒,表出自己的深情。  相似文献   

2.
在创造社作家群中,陶晶孙创作的《木犀》与郭沫若创作的《叶罗提之墓》,是两篇题材相同而旨趣各异的“自我小说”,讲述了少年男孩与比他们大十多岁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在两篇作品的对读中,我们可以感受两位作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被缚"的女人--浅析《荷马史诗》中的女人群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权华 《云梦学刊》2002,23(6):71-73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多种文学传统的源头。这部人类童年时代的作品一开始就显露这样的端倪:女人是不自由的,女人的“被缚”了。女人的“被缚”可分多种情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被缚”女人的塑造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有戒训:"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因此,"失声"或"有声"被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和文学手段用于诠释女性与社会、女性与男人以及女性与自己之间的权利斗争。台湾作家履彊的《老杨和他的女人》以及大陆作家张抗抗的《残忍》都写女人失声的故事,但失声以后能否复声却是两种不同信念体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西厢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部作品本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里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是由次要的、末等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优秀作家群的创作决定的。王实甫正是元代优秀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就单个作品而言,在元杂剧中,没有一部能与《西厢记》相匹敌。所以,对《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充分的科学的评价,是评价元代文学,元曲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4,(6):110-111
基于张洁一贯的女性主义立场,《无字》无疑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历史性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经过了执着呼唤理想真爱、寻求女性方舟庇护、揭开两性温情面纱、切号母亲历史的脉搏,张洁的作品是一个诠释两性以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序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张洁对文学和现实的二重世界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罗迪·道伊尔笔下女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有关当代爱尔兰作家罗迪·道伊尔的文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道伊尔的反映女性命运题材的小说《撞上门的女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剖析女主人公宝拉在饱尝婚姻暴力过程中的自省与自醒的心路历程,揭示爱尔兰在宗教、法律和社会偏见制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继《诗经》、《楚辞》后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它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文学作品集,全部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收集有一定数量的女性作者的作品,男性作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边塞题材入诗虽不始于唐代,但唐代的边塞诗最著名,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而唐代的边塞词,却很少人详细论及;甚至有人把北宋中期范仲淹的《渔家傲》看作是以边塞题材入词之始,那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徐琳 《北方论丛》2015,(4):15-18
春秋时期,文学进入到了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创作思想亦走上了自觉之路。以《诗。鲁颂》观之,《駉》《有駜》《泮水》《閟宫》四篇皆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意识,即创作题材选择的多样、文学表现手法的灵活、作者主体意识的增强。然而,针对这一文学自觉状况,研究《鲁颂》缘起的主流仍囿于义理意义上的解析和阐释,片面引证历代笺注,重视内容的章法,轻视文学观的演变。因此,本文从春秋文学自觉观角度考论《鲁颂》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在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和近现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性往往是人生悲剧的主要载体。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文学形象,皆以男尊女卑为特征,男女从未有过人格尊严的平等。男人以拥有功名利禄、金屋藏娇为自豪。女人只是传宗承嗣或供人享乐的工具。对于妓女,...  相似文献   

12.
《乐府·陌上桑》与《诗经·氓》被公认为是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相同题材(女性命运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典范。本文从“文学即人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诗中采桑女形象之不同的所在与原因,并说明《陌上桑》之突破《诗经》的创作模式,不仅是现实主义之“文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人道主义之“人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肖晶 《学术论坛》2005,(9):154-157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虹影作品的女性是虚构的女人和真实的自我,其女性意识和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有机统一,使得其作品深刻而审美地表达了女性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的人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典籍为题材是日本近现代作家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谷崎润一郎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的短篇小说《麒麟》不仅取材于《史记》、《左传》、《论语》等典籍中的人物和事件,而且又不拘泥于这些原典素材.作者采用舍九取一的题材取舍方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以细节的真实确定作品富有历史性的同时,又以丰富的想象确保其作品的文学属性.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中,曹雪芹也是以善于塑造女性形象而著名的.在作品的开头,他特地点明“亦可使闺阁昭传”的命意.直到今天,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群,还以巨大的艺术生命力活在人们的脑海中.作者甚至于曾认为:“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作品中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也曾被一些论者誉为尊重妇女或具有男女平等思想的人物.从文学释义学角度看,文本中有无数潜文本,文本的特定释义与阅读主体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相关,文本的意义是被阅读主体的前理解所限定的一进入理解,理解便不同,有多少前理解,就有多少种释义.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路线出发,为作品尤其是男性作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性别警惕性:“让压迫者对被压迫者讲述他的压迫.在道义上是可疑的”;“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如在讼案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那么,从女性主义视角,如何看待《红楼梦》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呢?  相似文献   

16.
文学心理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心理结构与作者创作心理等的层层剖析,而女性文学尤重心理描写,也就尤为适合这一批评模式。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西方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小镇女人的工作、生活、婚姻及家庭琐事等,以简单的故事揭示事物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深度。依据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理论的基本要素——对自我影响最为频繁的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理论,审视其短篇小说集《逃离》,可见其中的女主人公们逃离现实生活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女性追寻自我的深层精神需求。而门罗小说的艺术魅力就正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刻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隽永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7.
赵丽妍 《兰州学刊》2011,(12):184-188
贾平凹以一部《废都》扰乱了文坛,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堡垒,《废都》彰显的是90年代历史语境转变时知识分子在物欲时代撞击下的逃逸和陷落,"动态"呈现了"非规范化"的知识分子图像,作品中的"性"则被作者抽象俨然成为指认男性自身价值的"浮标",而作品中的"女人"则回到服从于男人的主体维度上,成为女性自身身份的失语者。  相似文献   

18.
评《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读者也是通过形象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文学形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学形象又主要不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有关的生活场景形象。因此说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那么这部作品是很难有什么典型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形象实际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驼峰上的爱》(以下简称《驼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那么,《驼峰》究竟有没有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牧民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又有没有正确刻画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草原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呢?本文想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金乾伟 《兰州学刊》2012,(10):90-94
新世纪以来,《玉台新咏》研究编撰者直指为女性的成果一改传统定论,这就为女性视角切入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和空间可能。中古时期,以宫教为编撰目的带有女性化或者女性特质的诗集《玉台新咏》选录了一些女性诗人作品,细腻表现女性孤苦酸楚相思、向往美满婚姻的爱情诗章,更有大量寄寓女性题材感慨人生身世的诗作,由女性主义视角观之,诗什无非是满足"四德"规驯女性的男权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叔华,笔名叔华,素心,是我国二十年代初期的一位著名女小说家。作品有《花之寺》《女人》和《小哥俩》等。由于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视。鲁迅曾把她的小说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导言中指出: 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