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关于语言的“约定俗成”之说已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但对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却少有论及。可以从前后语言状态下讨论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在前语言状态下,由共同场景下共同意识焦点的牵引,语言在某一社团经过无形的“约定俗成”;在后语言状态下,通过语言“传递之链”,语言最终被整个社会接受。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表达之间的问题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如果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忽视或不注意弥补语言与表达之间存在的明显的或潜在的差距,那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将是缓慢的,乃至停滞不前。只有积极地将这些差距协调一致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叫化子”与“叫花子”同义的理据探究这一问题,运用语源学的分析方法,系联、推源出了“化”内在的隐性语义与“花”的语源义义素,通过考察历史语料文献及方言语言材料,尝试推论出“叫化子”、“叫花子”这两组同源结构产生的可能的轨迹,最后描摹出“叫化子”、“叫花子”都可表示乞丐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基于语言本体的分离与合流并存的脉络图示。  相似文献   

4.
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语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培养“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对加强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要求入手,讨论了语言意识的内涵和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际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强调语言目的的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双人活动”和“组活动”的教学实例进行探讨。笔者将这个教学过程分为预备阶段、讲解课文阶段、课后阶段。不同阶段的交际活动各有侧重,预备阶段以听说活动入手,讲解课文阶段以阅读理解为主,课后阶段落实到语言模拟和文字表达。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交际性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交际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  相似文献   

6.
小议语气助词“嘛”傅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语气助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们表达的意义很空灵,不易说清楚,但却十分微妙。正如胡明扬先生说的“语气助词的意义本身富于弹性,随语言环境而有细微的变化,同时还受语调的影...  相似文献   

7.
论汉英语言中“殊途同归”和“似是而非”现象陈小慰语言在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而语言中的词汇则是人类语言与现实生活经验之间最紧密的纽带。人们要把生活中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必须寻找合适的词汇。然而,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处的客观世界的相同与不同及其所导...  相似文献   

8.
语言教学的“粗料输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经常面对的一项选择是如何为学习者安排难度适当,份量适中的语言材料。作者认为,借助克拉申的语言输入-输出假设不妨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教学中的粗料输入在内化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痛苦”是长期困扰写作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其根源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不相一致。如何使这种现象得到破解,对文章写作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在分析了写作活动中语言与思维活动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语言在文章写作中的本质任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突破常规,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两种方法──语义的多方延展和语序的变异组合,作为破解“语言痛苦”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人的语言观念中,明晰性一直被视为对语言的本质规定。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本世纪的英美理想语言学派,始终遵循的是对语言的明晰性的科学主义诉求,体现了西方人对科学理性孜孜以求的西叙福斯情结。与之相对应的是,汉语言十分强调语言及其言说方式的暗示性特征,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轮扁意象充分体现了汉民族语言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1.
颜色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的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对汉英色彩词汇的修辞文化差异,特别就比喻手法中的色彩词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修辞魅力,并指出对英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极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本文就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而分析了汉语的演变规律,并指出:使用一定数量的字母辅助表达,已是今日汉语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经贸组织。以汉语为国家标准语言的中国的加入,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各成员国来说,实在是意义重大。打开国门,吸纳四方文化,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是中国对外关系史的主旋律。随意检索几页古代文献,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是何等地积极并富有远见。葡萄先行公元前138年,当强大的汉…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冗繁”现象(如讲过程式化、分析烦琐、旁征博引、语言累赘等)比较突出,浪费和消耗了学生应该用来学习活生生语言材料的大量宝贵时间和有限精力,因而必须代之以科学的精讲。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提炼教学内容;语言简洁,表意精确;巧于质疑,精于设问;讲述精彩,生动感人。教师要高度重视精讲,以求语文课堂教学出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而这正是我们揭示文学语言符号奥妙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旦日”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日”,古书多释“明日”,具体语言用例注译众说纷纭,只有查明词源流变,才能把握好具体语言用例中的词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用语言给事物命名时,有时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语言的概括性、有限性、滞后性以及语言的讹变等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语言中“名不副实”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修辞格的隐喻近二十多年来受到认知语言学派的挑战,让人们对语言有了重新认识,即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上下”域的隐喻拓展意义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裏”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裏”,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心灵的“门户”。写人记事,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如何写好人物语言我给大家支个“三要”的招。  相似文献   

20.
"ゥチ"、"ソト"、"ョソ"意识不仅是研究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窗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制约着两国人的思维模式及其行为心理。因此,在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之际,有必要对两国人所具有的"ゥチ"、"ソト"、"ョソ"空间距离感的语言意识和评价标准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才能诠释和解读中日两国语言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