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对外交的关注和参与是民国时期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持续不断的国民外交运动推动了民国外交的现代化进程:它强化了“以民众为主体”的外交观念,也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的外交制度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发锋 《殷都学刊》2010,31(3):84-89
民国时期总统制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中外学者在研究民国史、民国政府与政治、民国政治制度史、民国政治史、民国政治发展、民国民主与民主化、民国现代化、民国宪政、民国法制史以及人物传记时,对民国总统制有所涉及。鉴于此,需要更加明确地把民国时期总统制作为研究对象,在更为广阔的视域里对它进行社会生态分析。  相似文献   

3.
普瑞敏 《理论界》2012,(5):95-97
民国时期加强了对于西南边疆的经营和治理,以其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任务。本文通过民国时期对云南经营的探讨,从交通通讯网络、国家认同形塑、民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评估民国西南边疆经营策略的成效,并进一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的经营策略对于建立统一政治行政体系和国家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国民外交视角下的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福 《贵州社会科学》2005,190(4):148-152
从近代国民外交角度来看,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第一次体现了近代国民外交的新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一次由商会主导的重大的国民外交。在抵制美货运动中,国民外交具体体现为以上海商务总会为首的商人团体的直接外交参与,以及广大国民的间接外交支持。从总体上说,抵制美货运动中的国民外交是以为政府外交之后援的,显得相对比较温和。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3):94-99
民国时期,经过国共两党与新知识人的建构,泰山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不仅成为凸显革命烈士牺牲意义的政治符号,而且成为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及其精神、"人民不朽"的文化象征。这种建构体现了民国时人对传统泰山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其中,易君左提出的泰山"国山"论意在从政治符号的层面应对日军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而对这一主张的舆论批评则从民生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活的泰山"与民国政治责任的文化关联。在不同政治文化力量的演绎下,民国泰山获得了新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印少云 《江汉论坛》2006,(11):74-77
国民外交运动源于国民以运动的方式试图左右政府对外关系的趋向,在近代中国,对外反帝并追求国际社会平等交往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但在民初北京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却常常以对外运动开始,而以对内反对北京政府而结束,从而引发了北京政府的全面危机。这与政治局内人对机会的制造、以国民党为主的反对党的竞争以及其它社会群体的催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成鸣 《学术探索》2012,(10):102-106
在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不断努力拓展渠道。1908年第一份回族报刊《醒回篇》的创办便处于国民外交的背景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留东清真教育会是报刊的依托团体。社会团体在回族报刊从产生到辉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回族新闻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依托,也是开展国民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国民外交协会活动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外交协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国民外交团体,其成立之初曾作为政府后援,积极配合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努力,后又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及中国政府拒签《对德和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为最终在华盛顿会议期间收回山东主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国民外交协会在"五四"前后发动和领导的国民外交运动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转折时刻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9.
张学军 《理论界》2011,(12):66-68
通过对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联系和国民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双重互动考察,探寻民国时期政府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渠道及其制度化,从而探讨这种联系渠道制度化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大量华侨和留学生回国参政是民国时期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直接联系的主要途径,而驻外机构、侨媒、侨报、华侨社团、华侨学校、留学生组织则是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主要渠道。联系渠道的制度化建立于民国国籍法的属血主义原则之上,是民国国内政治在国外延伸的主要方式,是侨务与外交一体性的主要表现,也对民国外交的制度化及其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联系跨越国家的边界,以跨越国家地理边界的种族的想象共同体拓展民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资源,也反映民国时期侨务与外交在联系渠道制度化上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尽管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民外交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但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国民外交运动是一个典型案例。分析此次运动中各阶层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动机是探索这一时期国民外交成果之所以有限的"钥匙"。国民外交的失败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复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化理念在民国时期开始兴起,主要体现在对学前教育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与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的具体制度建构;学前教育实行机构的组织制度化及课程设计制度等方面,为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近代史上的"国民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少云 《甘肃社会科学》2003,(3):132-134,138
本文论述了"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历史内涵.这种历史变化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它不但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是中国人向海外迁移的活跃时期,许多跨国移民(华侨)在移民接受地与移民输出地(俗称侨乡)之间来来往往、活动频繁,对侨乡乃至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时的各种文本资料中都有所反映。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官方档案与侨乡族谱中有关的华侨资料,笔者试图探寻民国华侨在当时中国政府文本及宗族记述中的形象。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官方文本与族谱资料塑造了不少华侨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与侨乡宗族对华侨的观念与定位。虽然现实生活中华侨的形象更为多元多样,民国官方文本资料和部分族谱资料却一再地把华侨塑造为国家或宗族的热爱者,或是地方政治的受害者,显得单调而二元化。显然,国家、地方、乡族对华侨的经济资源有  相似文献   

14.
印少云 《学术论坛》2005,3(6):33-36
在近代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下生成的国民意识,是国民外交产生的前提,而国民外交反过来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巩固和沉淀。  相似文献   

15.
民初南北政府对峙时期,国民外交运动持续高涨。南方国民政府所辖范围内的国民外交运动不仅规模大,而且其取得的外交成果也比较显著,这与南方政府的有力领导、与民众及时沟通,以期一致对外等有密切关系。同时南北相互声援的国民外交运动及所取得的成果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述评●郭弘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甘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促进当前甘肃民族教育的发展,迎接21世纪大西北经济...  相似文献   

17.
匪患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社会舆论对于土匪的一般认知和态度,对土匪现象的评论、治理对策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十分有意义和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上海出版的《申报》和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无疑是反映民国社情的标志性报纸。1912~1934年期间,在《申报》和《大公报》充分提供的时评版上,知识界人士站在政治风暴之外对民国匪患的成因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治匪问题之方方面面贡献方案,以提供政府作为治匪政策和策略之参考。他们借助报刊论政,表现了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提出的许多解决民国匪患的建议和设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民间舆论的总体倾向。但是书生论时空悲叹,由于民国政治当局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纷争,他们治理匪患的建议和设想没有被当政者采纳,流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科学社团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诸多的科学社团中,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成败得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的共性。组织机构的严密性和民主色彩、学会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广大社员的倾力投入等因素是中国科学社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而学术交流缺乏生气、科学普及的薄弱等因素则规约了中国科学社的最终结局,也直接影响到民国时期科学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商民运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商民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方式和目标受到辛亥革命后民族思潮的启迪和不断兴起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及农民运动等其他阶层的民众运动的深刻影响.南方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发动中小商人参加国民革命,壮大革命力量,完成国家统一.波及全国的商民运动对北伐的成功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小商人希望通过商民运动改善自身命运的目标在民国政治背景下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0.
民国边疆研究是近代学术趋势中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在近代大变局之下,厘清新旧中西之间的冲突与调试,边疆研究应具有"贯通"的理念。考察民国边疆研究,既应重视考镜源流的工作,也要对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还不能忽视"人"的表现与作用。只有将边疆学术的发展与民国时期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地分析,才能深刻理解民国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与价值取向,亦为现今的边疆学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