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吴同瑞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社会物质文明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历史,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断演进和提高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迄今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丰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裕和劳动者个性的全面发展。共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公平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推进和提高。社会公平随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物资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提高。它的内容、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所确立的制度与规范之中,反映着社会所处时代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彰显着时代的理念、伦理与道德情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思想,它不仅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资技术基础,体现该时代的文明与进步,其公平的思想、理念与征貌,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相联系,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创建和塑造适应建成小康社会的文明规范、价值思想和公平观念,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祖国繁荣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态度。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目标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一致 ,互为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必由之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闻天的社会主义观。张闻天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分阶段的;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专政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张闻天做出这些理论创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社会生产力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样,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些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对加快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初读党的十四大文献后,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概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号召“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这两段话,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联系起来,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强调,这不仅使我  相似文献   

9.
自由限定超越──对市场经济三大困惑的哲学思考与对策高晓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但是,市场经济作为田史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市场交换的内在矛盾同样围绕着中国人民。人们在获得物...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 ,“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 ] 。因此 ,只有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才能不断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西部如何通过先进生产要素的完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迫切解决的问题 ,其中 ,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学习小平同志的富民思想,掌握其若干要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更应该体现这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了一个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消灭贫穷。1975年全面整顿时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正式摆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他说人民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92年春南巡谈话,在总结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经验时又阐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尽快富裕起来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共存性和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必备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和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每一次成功地自我改造都是生产力发展逼迫的结果,因而也是向社会主义总体发展方向的复归和向更高形态社会制度的靠拢。经济全球化为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准备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两种社会制度共处与竞争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改善和提高。这一切表明: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过了几十年的坎坷道路,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作为生产力首要的决定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在成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日益加强。社会生产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物质前提。充分满足劳动人民的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有真理性又有价值性。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制度是在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够创造出越来越丰富、高级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大众希望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经济的社会制度,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够实现让人民大众逐渐地富裕起来。中国人民追求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只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越来越接近共同富裕的甩标,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廉政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下展开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经济建设是廉政建设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它一切任  相似文献   

18.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不断生产出供人们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得到满足,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9.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社会生产力论中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二个方面,所谓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由精神生产力渐次获得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转型的实质是以物质生产力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根本动力”的转型。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精神生产力也获得加速发展,并以其一系列质的变化而构成当代人类文明特有的景观。强调精神生产力的主导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和轻视物质生产力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却是力求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坚持“两手抓”,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在政治上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新型民主制度,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激励全世界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更强烈的向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