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延君 《文史哲》2005,3(6):100-106
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话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与学术话语本身的语类特征有密切关系。传统的语言理论强调学术话语的科学客观性特征,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向话语社团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或信息,因此,学术话语的互动性人际特征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交际理论的观点认为学术话语是一种交际方式,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述或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征得话语社团的认可,强调学术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近年来,模糊限制语作为交际策略在学术话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模糊限制语概念的不断发展,其研究视角也由单纯的语义探讨发展至语用策略和语篇建构领域。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礼貌注重对日常话语的研究,很少关注机构话语,尤其是法庭话语中的礼貌现象。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研究框架,以欧洲和英美法庭审判实例为语料,重点考察了欧洲和英美法庭话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法庭话语中固有的利益冲突和权力不对称并没有影响礼貌策略的实施,不仅权力弱小的一方对有权力的一方实施礼貌策略,而且作为有权力的法官或律师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也会采取恰当的礼貌策略。从礼貌的角度考察机构话语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机构话语,了解机构话语特有的语言特征以及内在的机构规约。  相似文献   

3.
盛若菁 《江淮论坛》2007,(1):166-169
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意违反最佳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最佳修辞效果关联”的一面;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外交演讲通过口述的书面语形式对受众传达政治观点、态度。演讲者的交际意图可以通过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共同实现。通过以Hyland的元话语理论为依据探讨元话语在政治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及语境创设功能,来体现其为演讲者顺利完成交际过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新殖民主义论”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国际舆论背景下,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的政策、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修辞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服,因此公共外交话语必须讲究修辞,运用必要的修辞方法使自己的话语更具说服力。在此主要探讨了政府层面的公共外交话语的修辞策略,主要是修辞格的运用策略,如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话语的修辞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机构要求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话语必须是呆板、无趣的.通过运用语言修辞策略、劝服策略、模糊策略等修辞策略可以赋予新闻生机与活力,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7.
徐静 《学术探索》2012,(5):43-46
话语实践在向技术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话语规范和习俗的一个相对的"断裂"。因其图像所产生的拼图效果,Fairclough将之称为"马赛克"模式。本文依据这种模式,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私人区域中局部的女性主义话语秩序,如何运用话语实践的策略,在更普遍的男权主义话语秩序中反抗,妥协,最终得以协商亲和的。研究发现:在运用语气、自称语反抗男权主义的同时,女性主义者会综合运用介入标记语、模糊语、态度词汇多种人际互动手段来实现协商亲和的。  相似文献   

8.
1985年前后发端的"寻根"话语,既是中国1980年代文化反思的深入,也孕育于以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寻根话语提出了以民族文化重建民族主体性的要求,并通过对乡土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构表达了对现代化浪潮的审慎态度。寻根话语的主要思考对象,譬如民族国家问题、现代性问题、"走向世界"与全球化问题,正是构成我们当今社会现实思考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当今现实的重要视角。本文仅从寻根话语的乡土修辞为切入点,阐述寻根话语所建构的乡土修辞美学及其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民身份认同能够为政策协商对话提供社会粘合基础。从应然层面来讲,公民身份认同催生了权利意识的觉醒,改变公民的政治冷漠状态;提高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的认知,消解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公共性疏离;养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公民间的引力磁场。但是,就中国社会现实而言,诸多因素造成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使社会成员难以粘合。就此,需要一系列的路径设计来提升公民身份认同,其中包括完善公民教育系统设计,强化自我概念的建构;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权利与责任的认知;拓展参与型公民文化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相互包容性;建构多样化协商场域,激励公民在场与发声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调解人的程序性调解话语表达可以营造融洽的调解氛围、赢得被调解人双方对调解活动和作为第三方中立调解人的身份认同.调解人通过程序性调解阶段的话语表达,扮演好法庭调解政策的宣传者、交代调解程序的制定者和调解实践的合法程序的发问者角色;同时,策略性地处理好调解人机构身份认同的冲突,努力建构一种为被调解人接受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后续实质性调解朝着理想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诗短语变异修辞有"强连性",突出表现为跨义类组合、句法联系缺失、语义表层对立等几个主要特点,各种修辞手段的具体运用、修辞意图和修辞效果等也呈现出不同于日常语言、古诗语言的特色.新诗短语变异的种种事实表明,新诗短语变异立足句法,着眼语义,运用灵活多样且与修辞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别从传统视角、礼貌原则以及评价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语言学理论对学术语篇中人际资源运用的不同解读。通过分析人际资源在学术语篇中的作用,不难看出不管学术作者是为了维护学术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维护作者的面子,亦或是承认话语的多声性、学术命题可能存在的质疑和挑战,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学术身份,获得学术认同。  相似文献   

13.
论语言的礼貌原则与得体性原则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貌原则"与"得体性原则"属于不同的语用层面。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的最高原则,而得体性原则则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把二者混为一谈既有表层的只看字面意义的直接原因,又有深层的混淆学科界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社会语用距离的反映,话语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及后起的应对策略。交际语用距离在动态语境中推断和确定并随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话语礼貌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翻译应当重视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的关系、语言选择对话语礼貌策略的影响,明确话语礼貌拟定的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力图实现礼貌对等。  相似文献   

15.
时秀娟 《齐鲁学刊》2001,(2):101-104
偏离概念的引入对中国修辞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偏离都是修辞,只有语言偏离(包括语音偏离、语义偏离、语法偏离)才是修辞。偏离有正、负之分,正偏离是修辞,负偏离则不是修辞。语法正偏离对于修辞有积极意义,但语法偏离要保持一定的“度”。语法与修辞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  相似文献   

16.
在"强资本、弱劳动"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西方以行业层面为主推行集体谈判制度不同,我国集体谈判主要是在企业层面开展的,因而在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劳方谈判主体不健全、实力弱、缺乏谈判技能等问题。鉴于此,提高集体谈判的级别、上升到行业层次开展集体谈判是发挥集体谈判效能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我国行业集体谈判成功模式的分析,为促进我国行业集体谈判的进一步发展,应从明确政府在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培育和确定行业集体谈判主体、加强对谈判过程履行的内外约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礼貌原则的不同。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揭示不同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等文化因素,语言、思维方式、态度、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时间环境等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揭示礼貌原则的差异及产生的内在原因,即信息非对称,提出了可行性的礼貌方式和沟通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超品 《学术探索》2014,(10):15-18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之中.本文旨在阐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入理解“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协调三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汉语修辞研究并没有完全走出“简单”和“孤立”的阴影,这使我们的修辞研究没有取得本应取得的更大成绩。要彻底摒弃那些脱离实际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控制论中整体最优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西礼貌原则与“入乡随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礼貌有着不同的释义,礼貌打上了文化烙印.在汉英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以"入乡随俗"原则指导交际双方的礼貌言行,同时依据具体不同的"文化大背景和文化小背景"适时、适地地把握"入乡随俗"的度,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