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在"方法热"、"方法"观念的影响和启示下,古代文论研究界对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古今问题所引申而来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将古代文论研究推向了对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走向的思考.对方法的反思体现了这一时期古代文论学科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对其进行鉴别、接受和消化的同时,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精华,国内许多学者便以之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重新进行审视,着力挖掘和阐发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蕴涵和现代意义,以求实现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这种情形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尝试到本世纪初的系统探讨可以说愈演愈烈,已经构成了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邓新华教授新近推出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巴蜀书社2004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观照》)即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该书由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国…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一、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二、何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三、怎样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随着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深入,中国古代文论和当代文论的研究都进行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深度,并将继续向广度、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文艺理论研究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论题,提出中国传统文论在现代语境下亟须转换思维方式,这种转换的实质在于本土精神与现代(西方)方法的兼容.通过对转换的必要性、艰难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阐明了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思维方式,传统文论才能获得生机,在相互借鉴中完成中国现代文论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冯宪光率先在国内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系统研究,他努力全面准确地述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他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形态角度入手,提出从人类学文论、意识形态批评文论、艺术生产文论、政治学文论四种形态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艺理论中吸收具有启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为建构我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的文论界,对文论建设进行了探索,在三个方面为今天的文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对文论研究的外部环境进行探讨,确立了文艺的市场经济机制,宣扬了文艺主体的价值追求;二是对以叙事学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的借鉴和运用,这既是深入文本内部的研究,更是一种文论方法的学习;三是立足于自身传统,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角度来思考今天的文论建设,这与借鉴西方文论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了90年代的文论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7.
曹顺庆教授提出失语症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最严重的问题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失语症”是结合中国文论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的符合中国现当代文论实际情况和发展特征的命题,但命题本身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等。解决失语症需群策群力,发展比较文学变异学,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目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亟需扩展翻译与国际发表渠道,构建中西文论对话机制,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文艺社会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主流、现代文论的主体、西方文论的传统与新潮、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干与精髓,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强烈诉求和具有世界性的文学、文论、文化思潮。加强文艺社会学学科建设,不但具有学术资源的本土性和学术价值的现实性,而且具有学术视域的前沿性、世界性。文艺社会学,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切入点,当代文论建设的立足点,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契合点;成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结合部和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如何撰写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古代文论史 ,这是我国学界近年来逐渐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 ,赖力行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 2 0 0 0年版 )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启示。众所周知 ,自 192 7年陈钟凡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 1934年郭绍虞出版同名著作 (上册 )以来 ,迄今为止同类著作已有几十种。正是这些著作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这一学科得以建立并且不断走向壮大与深入。但不容讳言 ,所有这些著作在撰写方式上都还没有真正解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有些著作忠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原貌 ,但似乎总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主要民族特色进行探讨,以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推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文艺是主体自觉的创作活动。对创作行为的产生,在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前提下,中国古文论更侧重于主观内在的因素,而西方文论注重的是外在的客体因素。因此,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乃至精神状态方面,中国古文论均提出了规范性的准则与要求。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孟子的“养气说”占有相当的地位。但孟子从未言及文学,更未言及文学批评。为什么他的“养气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我认为他主要的贡献在于他的“养气说”开创了中国文论史上强调作家内心修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研究构成四维一体的学术格局.总结评价中国文论百年现代进程中古代文论研究状况,充分认识古代文论研究价值及其现代意义,保护、传承和发掘文化遗产,阐释和评价古代文论内涵精神及其核心价值,凸显中国文论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对于推动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柯对话语权力的揭示无论对西方还是对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继20世纪80年代大量引进西方文论话语之后,中国文论在90年代开始全面反思,文论的"民族"性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但这个反思是在对西方文论已有了更通畅的了解和更全面的吸纳前提下,对中西文论交流过程本身所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的反思.中国文论界有关话语权力问题的思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论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建构.对此做出尽可能深入的考察,借以把握9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特性以及整个现代文论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承载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性,同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凸显了翻译文本的核心作用。翻译的过程提出了话语思考的意义,而话语思考又自然返回到对文本的理解。所谓话语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就是表达中国古代文论的论说方式,这些话语植根在中国古代文论之中,评说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既有评判中国古代文论的功能,又存在自身中国古代文化和文论的意义。在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哲学、语言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大量步入中国本土,西方的认识论、方法论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文化,中国文论界开始对文论话语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全球化浪潮以其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这已经成为了历史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影响逐步深入,文学研究者们面对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全球化与民族性的二元张力结构,以庄严的使命意识与价值焦虑提出了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与文论的“失语症”等前沿话题。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者众说纷纭,洞见迭现,张荣翼的《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下文简称《冲突与重建》)就是其中颇富创意的论著。该论著通过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是20世纪形式文论大潮中一个重要派别,其理论遗产至今影响深远。某些新批评派领袖人物长期居住在中国,与中国知识界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论形成时,特别重视新批评;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热”中,新批评的地位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批评的研究在中国向纵深发展,渐渐融入中国文论的基矗在当今学界推进批评理论的努力中,重估新批评在中国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最务实态度 ,就是对之进行现代审视和现代阐释。如何阐释 ?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基本方法论问题。从单纯谈古文论现代阐释的论著中 ,似尚难发现有宏观性质的基本方法论。于是本文由单纯对中国古文论研究的专注 ,扩大到与之同源共性的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发现 :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说 ,冯友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说 ,以及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模型”说 ;虽然都是就中国文化哲学现代阐释提出来的基本方法论 ,但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来说 ,同样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和可操作性启示。本文就在这三大基本方法论的启示下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方法论问题 ,“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