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和实现政府管理目标。公民权利维度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行政知情权理论和表达权理论;而政府管理维度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相似文献   

2.
知情权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性、必然性权利。公民知情权的实现遭遇来自主体、公开例外、程序等方面的多重障碍。针对知情实现的现实障碍,需要减少或取消对知情权申请主体资格的限制,建立信息公开申请移送制度,避免行政机关基于主体资格的推脱推诿;明确信息公开例外的界定、规范信息公开例外的审查制度,削减行政机关拒绝公开的借口;建立行政复议前置和信息公开审查委员会制度,增强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和实效性,破解知情权救济的程序性障碍。  相似文献   

3.
曾莉 《社会科学家》2006,(Z1):19-20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和公众民主权利的需要.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重重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服务意识淡薄,公众被动接受,方式和内容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手段滞后,形式化严重等等.为此,必须从服务主体的观念、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电子政务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步入网络时代后,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在这个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大限度开放政府信息,方便公众自由获取、使用和分享.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不适应这一进程的情况,如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低,重复建设,信息发布效果差;政府信息管理水平低,纸质化保存甚至成为制约公开的因素;公开范围也还比较有限,不但对政府信息的范围界定比较狭窄,限制申请人的资格,而且还往往会对信息用途作出审查干预.这些问题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自身的不足,也是其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表现,应当逐一解决完善.  相似文献   

5.
辛巍巍 《理论界》2008,(12):41-4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法制基础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经济基础是我国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基础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和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  相似文献   

6.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知情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公民环境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需要实现环境善治,加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相关权利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知情权保障原则、最大公开原则和权利合理限制原则,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信息、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行政过程信息等各种信息公开的"公开例外"或"可不予公开"的情形,应予以必要的限制,并通过正当行政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应根据公共行政实践和行政法治的发展,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8.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情权问题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知情权法制保障的缺失是公民知情权实现不充分、甚至被肆意践踏的根本性原因。笔者认为 ,应借鉴和吸收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先进经验 ,加快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建设的步伐 ,从法制的层面对公民知情权予以刚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人民主权宪法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完善公民知情权的有效途径。政府信息公开起源于北欧,相继在英美法系国家和亚洲地区获得迅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施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存在公开"难"、申请"难"和诉讼"难"等问题,我们应该从观念更新、制度配套和法律保障三个方面来大力推进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政府科学决策,防止权力腐败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和信息公开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新的行政环境中达到政府信息公开化的目标,必须实现正确的行政理念,有效的法律制度设计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三者之间的有机耦合,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政务公开是保证公民权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活动过程 ,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 ,政务公开性就是民主性。就民主的内容而言 ,公民权是民主政治运行的核心 ,政务公开主要针对公民权的完善和发展。政务公开依赖于国家政治统治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的结合程度。我国的政务公开把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转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进程。政务公开促进了行政管理现代化 ,提高了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公共阐释论对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现象进行了有力批判,建构了有别于西方现代阐释学的本土阐释理论。公共阐释论虽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生成路径,但具体到方法论层面,依旧有很多理论环节没有打通。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诉求、西方文论发展的"语言转向"以及中西方文论的话语权争夺等。公共阐释既有别于基于个体的文学鉴赏,又有别于基于作者的意图还原。语境的特殊性、语言的公共性以及历史的积淀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阐释的公共性成为可能。文学阐释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文本内部的问题,因而在阐释实践上不仅要从文本出发,更要从对批评方法的研究转向对文本问题的研究。"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重建文学阐释公共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公共管理是由公共的和管理两部分组成,对公共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文章阐述了当前公共性研究的契机或原由,对公共性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目前在公共性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方面较为系统的六种观点,提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表现为主体、价值观、手段及目标等四方面,进一步挖掘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异同,并讨论了公共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公共性的实现条件与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政府公共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形式。政府公共性的实现条件包括软环境即主观条件、硬环境即客观条件两方面,公共理念和公共精神的确立是其主观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权力规制等制度建设、公民社会的培育壮大是其客观条件。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形式可以采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形式,因此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垄断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刑事犯罪记录是专门国家机关制作和保存的对公民犯罪和处刑信息的记录.我国在一些单行实体法中存在着对犯罪信息进行查询、了解的要求和规定,但一直欠缺程序方面的制度跟进.实践中普遍采取要求特定人员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方式来实现法律要求,这一做法既无具体法律根据,又与刑法规定的内容不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后,可以此为程序依托进行刑事犯罪记录制度的构建.免除求职人员的证明义务,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群体性事件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从机制缺位和法治失范两方面揭示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诱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和转换政府职能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政府治理蕴含着怎样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体上来讲,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政府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统筹兼顾的理念要求政府管理权力运行向度的多元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要求政府管理实现路径的多元化。和谐秩序是科学发展观视域中政府治理的核心价值,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视域中政府治理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校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给高校档案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归档意识差,材料收集不全;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处理保密和开放的矛盾上认识模糊;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桎梏。为了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顺利进行,各高校档案馆必须采取加强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处理好档案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层自治是为保障基层民众自由和权利而创立的一种民主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基层民众的支持.基层自治作为社会自治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宪政的一个关键因素.2007年,我们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但在大力推进完政的进程中,基层自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研究基层自治这一老话题,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