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一堂语文课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教师必须明白"教什么",让学生"有所得"。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关注课文的"言语特色",紧紧抓住"语言学习"这个重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言语密码中,学习言语智慧,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笔者试从词语、句子、段落和文体四个方面的教学个案中,探寻语言教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学生会在阅读积累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同时,学生养成了阅读积累的习惯后,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打好读写基础。听说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同时利用说话课,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活动,能够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方面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生动,思想内涵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练习作文的优秀范文,作者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学生应该领悟运用的写作技巧。在教学中,以课例信息资源为写作内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学习经验,并达到学以致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在习作教学中,笔者始终注重课文引路,紧扣训练点,见缝插针,读写同步。适时训练,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落实读写目标,让读写比翼双飞。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师要做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载体,充分体验文本所承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让小学低段写话在积累中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引导、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放风筝》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篇课文,课文第六自然段以十分精练的语言从颜色、姿态等方面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几种风筝飞上天随风飘荡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同时力求处理好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间的关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以交际语言教育为根本的母语教育。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格外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是言语课。必须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听说读写训练.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最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静态的语文知识上.而严重忽略了口语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说话困难。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不愿发言,有的学生说话结结巴巴,缺乏条理性。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有用的活动,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透读熟,课文中的知、情、意、景等,自然会明白,至少达到“囫囵吞枣”。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但小学生发声器官、视力、注意力等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从阅读教学的任务看,在倡导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的今天,语言文字训练正从理解语言为主到应用语言为主的重点转移。要实现这一转移不但要实现由理解语言向积累语言转变.而且要实现由积累语言向运用语言的转变。在实现这两个转变的进程中,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不是目的,只是学习语言的开端和基础.最终的目的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并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去。这就必须实现有效的迁移,而实现迁移的最佳结合点是读写结合,这就使读写结合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迫切需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学习经验,并达到学以致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在习作教学中,笔者始终注重课文引路,紧扣训练点,见缝插针,读写同步,适时训练,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落实读写目标,让读写比翼双飞。  相似文献   

14.
经逐册研读河南省内常用的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发现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在词汇、语法、语义和标点符号等方面普遍存在语言失范现象,尤其以语法失范居多。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失范表现出以下特征:1.从年级特征看,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的语言失范点多于小学低年级教材。2.从课文特点看,出现语言失范较多的课文多是经编者改编的课文。3.从失范类型看,实词使用不当,句子成分残缺或冗余,句法结构杂糅,语句不衔接,标点运用不当是失范率相对较高的项目。4.从版本质量看,人教版教材汉语运用质量较高,而北师版教材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最为突出。中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失范现象较小学语文更为严重,且70%以上的语言失范点不在课文的选文中,而是存在于教材编者所作的导读性文字和改编而成的文段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教材选文要注重语言规范性、典型性。(二)文章改编要注意语言流畅性、逻辑性。(三)教材编写团队应该有汉语言专家。(四)要有专门的语言审读与评估环节。(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选用语文教材时要把好语言关。(六)教材出版社要建立完善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主要通过教学语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标准语言,是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要求,必须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之外,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情感性、趣味性、和谐性等等,使学生能从教师生动形象、丰富细腻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中得到启示,诱发美感,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语言作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范例,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中,正确地把握课文范例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在课文规律性知识点、课文亮点、空白点、矛盾的聚焦点进行探索。在以点带面,由点向全文辐射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正是语感水平,可以说,语感左右着学生读、写、听、说的质量和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整个语文教学体系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语言表达能力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语言给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语言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有声的口头语言、动态可视的态势语言和有所凭借的道具语言等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力求使口头语言言之有情、言之有韵,态势语言动之有情、动之有序,道具语言用之有趣、用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足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了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找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评拓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面对语文教学"缓慢差费"这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上语文课?语文课应回归本位,抓住语言训练这个重点,掌握语言训练规律,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