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11-118
基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运用集聚—碎化指数、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功能测定模型,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发展均衡度、对外服务功能和产业异同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作用明显,但经济实力标准值与其城市流倾向度标准值不匹配,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趋势明显,没有形成互补式发展格局。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在发展中应利用其地域的特殊优势,发展互补型产业,最终形成分工协作、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根据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计算,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较低的结论.根本原因是总体上各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多个产业的外向度不高.进一步研究城市流强度值的影响因素中,制造业作用较大,而第三产业作用偏小,得出该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优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应加强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建立合理的城市间产业分工,保持沟通渠道的有效畅通,形成高度协同的城市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2-100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间段的中国西北段,在经济带的崛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隶属度等方面,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18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情况,得出了西北段节点城市的城市中心职能、经济联系强度、可达性等普遍较低的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群和城市带的战略构想,以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89-96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枢纽",以兰白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产业价值链,推动沿线城市产业实现梯次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82-88
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支点城市一条主线、两重目标、三大重点、四点思路、五项内容的建设体系,旨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由战略层面落实到位,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提升旅游竞争力是旅游城市打造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焦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五大节点城市的旅游发展具有显明特征.通过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西安、银川、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宁的综合分析,发现西北地区的5个省会城市必须立足差异化功能定位,通过提升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和全产业链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最终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创新驱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48
城市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中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集中体现。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以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为研究视角,分析城市中心的理论与发展演变规律、城市中心建设模式影响因素,进一步对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户县具备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优势,提出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发展模式创新采取功能区划分"四·一"型模式、产业选择"三·二"型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一·一"型模式,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8-36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安建设国际城市的时代背景,也为西安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与区域内中心城市以及代表性国际城市进行比较,发现西安建设国际城市面临诸多障碍,不仅与有代表性国际城市的差距较大,还面临来自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西安需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选择适合的国际化路径,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空间依托,打造中国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进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策源地、文化交汇地和信息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以发达国家为龙头、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价值链分工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近年来该区域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工业分工水平较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构建工业价值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层级互补的工业体系,这为构建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龙头"、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为"枢纽"、以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价值链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助于中亚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形成紧密的工业分工关系,推动相关国家实现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8-27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逐步推进,节点城市将成为其崛起的有力支撑,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28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将节点城市分为4个等级,以经济带现有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桥墩,以节点城市为桥梁,以产业为支撑,确定各个节点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定位,促进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带的迅速崛起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9-145
中俄两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两大经济体,在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下,经贸合作越发重要。2012年开始受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美英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导致卢布兑美元汇率暴跌等因素的影响,中俄贸易增速减缓、甚至下滑。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影响中俄贸易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贸易前期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国经济快速增长及双方不断开放市场,而汇率和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又对双边贸易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最终导致中俄贸易潜力越来越小。因此,积极改善两国贸易结构,加强双方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相互投资;同时,建立健全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化解汇率波动风险,可以提高中俄贸易的份额,激发中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12.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获批,标志着"大关中"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推进阶段。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数为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西安是经济区集聚辐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天水、咸阳,是区域次级集聚辐射中心,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铜川、商洛、渭南、宝鸡、杨凌,是地方集聚和辐射中心。进而提出强化城市流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增强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明确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强化城市间分工与协作;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中心地体系优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新疆旅游业高水平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文运用分形理论模型对新疆旅游中心地体系结构状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中心地体系中一级旅游中心地首位度严重偏高,等级规模结构松散,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一级中心地的分布密度向地州腹地区域快速衰减,集聚强度很高,但是各地州级旅游中心地之间作用力较弱。根据研究结果,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国际经济地缘关系演变趋势考虑,提出以打造伊犁、喀什两个高水平二级旅游中心地为重点的战略构想和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同勤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6-50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纳入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西部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截止目前,我国已有30多个城市提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构想。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需要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出发,打破原有西部省市间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一种域内优势互补,政策相济,利益共生的全新金融格局,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贸易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7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遇到难得的机遇。该文基于2006—2015年金融相关比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群金融发展存在不均衡,除兰白西城市群与黔中城市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其中城市群内的空间差异总大于城市群间的空间差异;另外,城市群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大于城市群间差异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经济发展切入点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如何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对实现甘肃经济的腾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使用态势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对甘肃省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分析,提出甘肃省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全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122-131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袭历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现代版本。中缅经济走廊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工程,中缅通道建设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国防与安全价值。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缅甸与中国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将有力地促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促进中国大西南地区的开放、开发。同时,经济走廊建设还将极大地改善中国西南方向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因此,重建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大西南开放、开发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16
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最重要流通商品之一,而这些作为纺织品的丝绸,大多数最终被制成了各种服饰用品,因此丝绸的流通必然地促成了服饰的交融。本文从服饰这一人类日常生活必须用品,以及服饰装扮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关于丝绸之路服饰交融的现有研究状况,论证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的主要路径,并特别论述了研究中应贯穿的几个基本观点,即交融的多方性和多样性,以及交融的细节性与全局性共存、物质性和社会性共存、上层化与平民化共存、艺术性和技术性共存。 相似文献
20.
王永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4-18
赛神作为常见的民间信仰与文化景观,广泛存在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其中尤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典型,其实质是普通民众无力解决现实矛盾时所采取的心理调适行为。其崇拜神祗主要有田神、龙王、天王、祆神、朝那湫神等,皆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与生产方式等,决定了赛神风俗浓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