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对台湾从日治时期至今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台湾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由日治时期的人口相对集中于大城市逐步发展为战后的人口分散于各级城市的分布格局。战后台湾之所以能构筑起各级城市规模均衡发展的多层次城市体系,主要得益于其工业化发展模式及政府制定的人口分散政策。  相似文献   

2.
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战略的提出给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其沿线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变为务实推进阶段,在该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发展状况,用实证数据探究沿线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以中心城市发展促进西—兰—乌产业合作,进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数据,对2000—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规模散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年来江苏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首位城市分布保持不变;城市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规律;城市入境旅游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和快速上升型。然后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方面剖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江苏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立足于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综合生态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个省份的物流可持续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布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物流生态位以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为中心,向中部、西北部逐渐递减,四川和陕西占据大部分的物流资源,对物流资源的占有竞争力较高,青海、宁夏、甘肃则相对较弱。最后根据生态位扩充、分离和共生的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四川、重庆和广西采取生态位扩充策略,引用多维度物流发展生态位,提升其空间溢出效应;宁夏、陕西、甘肃和青海应采取生态位分离策略,以核心物流园区为依托,形成从带内到带外的辐射效应;其余省份应采取生态位共生策略,加强经济带内省市和区域的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安建设国际城市的时代背景,也为西安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与区域内中心城市以及代表性国际城市进行比较,发现西安建设国际城市面临诸多障碍,不仅与有代表性国际城市的差距较大,还面临来自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西安需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选择适合的国际化路径,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空间依托,打造中国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进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策源地、文化交汇地和信息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6.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吉关系总体发展平稳,合作层次快速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此同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并有可能在特定的时空被人为放大,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成熟、稳定和良性发展的中吉关系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同时,目前可能影响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则可以在共同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逐一化解。  相似文献   

7.
选取江西省11个地市1999-2012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希斯曼指数、基尼系数及位序规模模型,结合Eviews7.0计量软件,对江西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地市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日渐缩小,入境旅游地市首位度在交替发展和波动中呈降低趋势,各地市入境旅游表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江西省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由初期明显的首位分布转向集中分布,并有进一步向分散均衡型分布的发展态势。总结出江西省入境旅游规模发展的3种不同趋势(稳步上升型、迂回徘徊型和衰退下滑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枢纽",以兰白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产业价值链,推动沿线城市产业实现梯次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间段的中国西北段,在经济带的崛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隶属度等方面,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18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情况,得出了西北段节点城市的城市中心职能、经济联系强度、可达性等普遍较低的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群和城市带的战略构想,以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多维度的国家战略构想,是新政经周期下中国总体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之一,而沿线城市点、带、群是推进该项重大战略实施的现实载体。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城市定位,往往与区域自身发展及利益诉求并不完全吻合,亟待对区域总体特征及发展现实以理性认知,防范城市“标签化”的盲动倾向。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关键节点城市客观空间状况与基本产业布局概貌为基础,采用多层次综合测度模型定量评价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出采取差异化的“点-轴”式带动策略是推进经济带整体发展的建设性思路,并结合城市经济地理特征探讨节点城市未来的发展布局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运用集聚—碎化指数、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功能测定模型,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发展均衡度、对外服务功能和产业异同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作用明显,但经济实力标准值与其城市流倾向度标准值不匹配,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趋势明显,没有形成互补式发展格局。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在发展中应利用其地域的特殊优势,发展互补型产业,最终形成分工协作、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95~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的非农业人口数据,运用Pareto定律估计方法,对长三角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动态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规模分布基本满足“位序—规模”规律;在1995年至2000年间,各等级城市规模向平均规模发展,城市体系发育健全,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度不断增强;2000年至2010年,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中小型城市发展缓慢,相对规模缩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利用城市流模型分析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0个城市的对外联系功能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外向部门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总体偏低且呈现东高西低格局,西部段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够突出,较多城市存在城市流强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后,从交通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的培育和城市流强度结构改善等方面,提出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中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集中体现。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以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为研究视角,分析城市中心的理论与发展演变规律、城市中心建设模式影响因素,进一步对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户县具备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优势,提出西安建设城市副中心——户县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发展模式创新采取功能区划分"四·一"型模式、产业选择"三·二"型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一·一"型模式,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建设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首位城市规模、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等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四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结合1994-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区人口,利用Zipf法则、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首位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城市体系演进呈先集聚后分散的发展特征。应当从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体系结构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从贸易角度考察,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规模较小国家已经初步发挥了贸易带动作用,成为这些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还较小。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家经济规模是影响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贸易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贸易规模进一步拓展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发展中,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规模较小国家视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而不仅仅是产品出口的市场,并且依托巨大国内市场扩大进口。通过承担更多责任,成为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经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齐普夫定律反映了城市规模与其位序之间简单而准确的关系,也是研究判别城市集聚和城市体系合理性的重要原则。关于齐普夫定律中城市的定义一直颇有争议,由于传统的空间研究尺度过于宏观,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城市规模,学术界逐渐开始将眼光转向微观空间尺度,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研究真正起到城市功能的微观城市组团。引入国外研究用于划分城市界限的新方法--城市聚类算法,对中国微观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的功能性城市组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齐普夫定律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基本上服从齐普夫定律。此外,将基于城市聚类算法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结果与中国地级、区县级和乡镇街道级空间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城市聚类算法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较好的新方法,它成功架设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构建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指数包络分析等模型,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2004-2017年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非效率值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效率较低;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大多为正值,地区差异较大;2010年以来,各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因素共同促进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增长较慢,贡献率偏低。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丝绸之路及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把丝路沿线6省区的48处申遗景点分为六大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对陕西段西安旅游区进行了旅游形象设计和推广研究:通过对西安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市场竞争替代、已有旅游形象定位的分析,确定了西安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提出了旅游形象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国家进行了区域划分,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四大区域的不同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差异,构建了交易成本可变的区域均衡模型。理论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有望通过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各区域的经济贸易联系。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情形下与各区域进行经贸合作的效果,对比实际贸易变化可以证实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最后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