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发轫期,许多新文学家的主要职业是新式大学的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稳定丰厚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自由地从事新文学活动。他们利用课堂的垄断话语权,使新式教育下的学生接受新文学,形成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利用新式大学里的各种新文学社团和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及新文学家自身的声名扩大新文学的影响,使新文学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构建新文学广泛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2.
“浙江潮”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文学“浙江潮”在参与“五四”文学革命、创建中国新文学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探讨了“浙江精神”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一次最生动的张扬及其为浙江和中国文学提供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史学界对“五四指示”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多有全面论述,从而在整体上加强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但由于缺乏结合具体地区的深入论述,常常又限制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此为题,目的在于做具体探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七七决议”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战略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对东北的争夺,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心。194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决定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农民进行斗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从东北来看,土…  相似文献   

4.
出现在我国“五四”前后的歌谣运动,是以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开展科学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次文化学术运动。它最早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刘半农,沈尹默等于1918年2月发起;1922年底《歌谣》周刊在北京大学创刊,直到1925年6月停刊,是为运动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共出版《歌谣》97期;印行过《歌谣纪念增刊》、《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歌谣》、《看见她》等专册数种,先后征集到民歌谣谚共达13,900余首,范围包括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谣,“横空出世”,在中国学术文化界产生了强烈震  相似文献   

5.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相似文献   

6.
(一) 北李南陈集俊游, 凌云健笔启鸿猷。 英雄碧血千重浪,风雨神州百尺楼。① 追往事,思悠悠。 荆生妖梦几春秋?② 风流自是江河水,③ 浪涌云天万里舟。 (二)迷雾漫漫晓色收,几番风雨黯神州。精生白骨兴妖梦,恨重风流作楚囚。倚长剑,问沉浮。浓烟又没赵家楼。④春心怒放花千树,洗却江山一片秋。注:①见李大钊同志《进幼蘅》诗:“壮别天涯来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②“五四”运动期间,封建复古派的代表人物林纤曾在上海《新申报》 发表了《妖梦》《荆生》两篇文言小说,企图借助神鬼和一个维护封 建道统的…  相似文献   

7.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创作思想,是鲁迅关于写“新人”的文学主张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抱着真诚态度的鲁迅,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的这种冷峻而执着的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在他的文学思想中勾留出了鲜明的轨迹。但,影印在这轨迹中的决不仅仅是冷峻和执着,还有希望的火花和新人的胎动。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鲁迅就认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胡适、鲁迅对白话散文的文体、思想内涵及审美品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们的积极倡导与实践促进了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同时,由于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价值趋向,胡、鲁二人虽然都用散文关注社会,却同途殊归,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创作风格,某种意义上规范了此后散文创作的路向。  相似文献   

9.
蜚声日本文坛的“第三新人”,涌现于战后战争创伤的恢复期,它相对于第一、二次战后派而得名。这个概念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首次使用,肇始于山本健吉。第三新人主要作家有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吉行淳之介、庄野润三、三浦朱门、三浦绫子、远藤周作等。他们在宏观领域中交融汇集成一个大同的新兴文学流派,然而,在微观世界里,每个作家又各领风骚,独有一方个性别致的天地。凡此种种,扑溯迷离,对文学接受者来说,在理解与鉴赏上往往似乎无以着眼,难得要领。因于此,力图拨开纷杂繁复的表象,简扼概括地透视其本质,是本文的趣旨。  相似文献   

10.
<正>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对中国未来的设计上由原来的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从思想上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弃一扬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对社会主义的大力宣传和最后抉择是在五四后期,而对资本主义信念的动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就开始了。本文主要从五四前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至五四运动期间的一些思想变动,谈一下中国思想界资本主义信念的动摇。近代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主要受三种思想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一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二是民主制度观;三是西方整体观——文明世界。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了西方帝国主义时期,被引用于人类社会,形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适应各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中共中央制定了“五四指示”.“五四指示”具有明显的权宜性、过渡性,是中共的应时决策.在“五四指示”指导下,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左”倾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五四指示”之后,中共中央依然不断探索土改措施,且逐步趋于“左”倾;另一方面是执行土改政策的各解放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难以胜任进一步的土改工作.另外,单就东北地区来讲,还受到中共中央对其两次政策性松绑的影响.东北土改问题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是英雄的城市,哈尔滨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多少年来,哈尔滨人民与俄、日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在自己的城市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勤劳的双手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  相似文献   

13.
五四科学思潮中,以《新青年》及陈独秀为代表,把对科学的提倡同探求先进的社会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赞扬理性、倡导文化启蒙转化为寻找社会改造、民族救亡的理论武器,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崇奉;以《科学》及中国科学社为代表,坚持以更新民族文化为目标,大力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科学研究,开辟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并从文化的形态引进了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文化道路问题。鸦片战争以来,历史进程的每一个时期,每一种思潮和思想流派,都对这一问题做出新的反省,试图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而这种反省,又总是在中西文化的撞击、比较、取舍与会通的时代演进中进行的。五四时期的文化反省,也依然如此。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五四”以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其思想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全面评价和理解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变化和政治生涯,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其此时的思想脉络。本文仅从哲学思想之一端作一次初步尝试,以图能得到应有的启示。由于陈独秀没有专门从事哲学研究,所以他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有关哲学思想的材料散见于其政论、伦理、文教及其他论著中。通过我们认真整理、仔细分析发现:陈独秀的哲学思想不仅观点比较明确洗炼,而且与前人乃至同时代人相比,又有独到之处,具有鲜明的总结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 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作为时代脉动的晴雨表,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立于时代的前沿,为个性呕歌,为思想呐喊,为文化的转型和新的人文精神的确立冲锋陷阵。这是一个洋溢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气质的话题,她充满真理与悖论,却又是新世纪文学生长的厚土与基石。值此世纪之交,立于理性的高点,以全新的视角反思与批评20 世纪文学,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21 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深层要求。为此,本刊特开设“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专栏,欢迎海内学者尽抒己见,不吝赐稿。为盼。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作为新世界观被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这段历史的研究,一直是极富理论兴趣的思想史课题之一。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传统回答经常诉诸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政治主题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各种政治方案作为救国之道均被证明为无效,中国人只能走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政治史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很有说眼力的解释。 然而应该看到,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一切可观察现象的背后,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个文化冲突的深层过程,即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19.
“无后”与“不朽”──试论五四时期胡适的社会伦理观胡明五四时期,胡适不但在白话诗文运动中首举义旗,冲锋陷阵,而且在思想哲学、社会伦理范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旋风。他的“无后”主义和“不朽”现在强烈地摇撼3000年来封建伦理传统和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同...  相似文献   

20.
李芳清 《探求》2001,(5):65-67
本文概论了“五四时期”在“科教兴国”方面的思想成果,并揭示了这些思想成果的历史启示。“五四时期”的“科教兴国”思想是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把“科教兴国”伟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