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自汉确立以来,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萦绕在中华民族法意识、法心理深处。清束随着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国开始了法律现代化的追求。然而法律现代化之路艰难曲折。脱离中国法传统及中国社会现状,法律现代化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引言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共同体里,聚集着二千个大小不同的民族。每一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由于所处的时空条件不同,发展过程的遭际也不一样,因而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迥异。“要给没有历史的民族找一个范例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除非在乌托邦中寻找),因为所有的民族都是有历史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自汉确立以来,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萦绕在中华民族法意识、法心理深处。清末随着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国开始了法律现代化的追求,然而法律现代化之路艰难曲折。脱离中国法传统及中国社会现状,法律现代化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试论毛泽东对儒家思想的吸收谭楚善,聂金桥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体系。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它就同腐朽的清王朝一起受到猛烈的冲击;而中国现代史豆是在“打倒孔家店”的怒吼声中揭开第一页的。毛泽东这位对孔子多有讥讽、并说孔子的书是“反面的东西”的伟人,难...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是有其内在的源泉与动力的,这个内在的源泉与动力,就是儒家思想在自身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精神——改革与创新、开放与融合。正是这些富有活力与生命的内在精神,使得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面对着近代化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又面对着现代化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的延续。不论是近代化或者是现代化,都和儒家思想息息相关。儒家思想与近代和现代化,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儒家思想在近代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张之洞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回应西方文化冲击及对中华现代化的贡献,以此个案探讨了儒家思想与中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认为张之洞提出“东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以折衷新旧,融和东西文化,在当时形势下,不失为补弊起废、曲折地继续改革的权宜良策。指出“中体西用”论具有固本、变通、自强、御侮的性质,它是从救亡御侮的实践中摸索得来;张之洞的主张是中和的,具有强烈的融合中西学术之意识;他根据“中体西用”精神,推展新式教育,从事工业建设,把它实现于教育和实业改革中;他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资金和人材,亦合乎振兴中国工业之目的。最后提出,盲目西化是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的通病,而张氏主张学习西方,又坚持不损害固有伦理道德,更不可有违自主权益,贯彻中体西用的原则以追求工业化,此一方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一个贯通宇宙、社会、人伦的整全系统。在实践上,传统儒家的内圣与外王常常是矛盾又分离的;“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理路包含了对于内圣心性之学的先在性和圆满性的基本预设;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要真正做到在超越层面变消极防卫为积极回应。“天人合一”的心性儒学以探讨“性与天道”问题为核心,以追求完满的道德价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为目的,心性儒学表现出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其现代意义在于从人文价值的层面反省和批判在现代大潮的冲击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与趋向。这三个层面的解构和重构,乃是儒家思想能够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在 2 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术舞台上 ,新儒家对现代化进行的哲学探索 ,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哲学的努力。为此 ,从对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思考、对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反思和文化哲学的探求等三个方面 ,具体分析了在海内外哲学论坛上的活跃人物和第三代新儒家的中坚代表刘述先的文化哲学思想 ,展现了新生代新儒家的思想特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开蒙古族长篇小说之先河。作者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大量吸收和借鉴汉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吸收和借鉴儒家思想,以儒家的"礼"来规范13世纪的蒙古族社会;以"孝悌"、"信义"等思想来规范当时人际关系;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神化真龙天子意象,形成神圣和谐的宫廷龙凤意象。这不仅显示作家的时代理想,同时也促进了蒙汉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发展基础工业,要把搞好现有企业的挖汘、革新、改造同建设一批新的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窈蟀四?特别是近三年,生产的增长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认真贯彻华主席的这一指示,是关系到解决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全局性的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心性儒学以探讨“性与天道”问题为核心,以追求完满的道德价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为目的,其所面对的是宗教性层面对人的精神生命的终极托付。个人生命的安顿,生命途径的畅达,涉及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民族生命的安顿,生命途径的畅达,则涉及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问题。在新儒家这里,“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甚至也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历史与文化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是从历史的角度谈文化,又是从文化的层面谈历史,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交织在一起。历史文化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在于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过去,而在于它将从根本上决定我们民族的存在及其发展方向。显然新儒家认为,与其说近代以来的危机是来自历史传统的负面影响,不如说是来自历史传统的某种断裂和缺少理解把握历史传统的正确方式。所以,出路并不在于尽可能把我们与自身的历史断开,而必须走向历史的深处去寻找我们自身存在的根据和走向未来的契机。钱穆先生指出:“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通过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集约性经济,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收入分配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为公民提供机会均等的医疗、教育等手段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提升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潜在风险层叠且加剧。大变局呼唤大调整,亟待重塑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自1954年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以来,世界人口治理格局经过全球治理的价值倡导、规制设置、明确主体、细化客体及前瞻成效五个阶段的构建历程。全球范围内人口发展的丰硕成果虽显而易见,却始终在呼唤一种新全球治理的理论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催生世界人口发展与新全球治理的新动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彰显着崭新的全球担当,统筹人口、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协调发展,也兼顾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同源进步,可能是应对世界人口“复合型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策略革新。  相似文献   

15.
韩愈,元稹、白居易都是永贞革新的经历者.虽然韩愈于贞元十九年因奏论天旱人饥状被贬阳山令;元、白二人官卑职微,没有直接参与革新,但他们都表示了对革新的态度,这就是:同情革新与八司马等人,否定王叔文、王(亻呸).韩、元、白三人的政治主张与革新集团很有相似之处.他们对永贞革新的上述态度,含蓄地表现在他们的诗文中.  相似文献   

16.
17.
略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提出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由于农业、农村、农民都处在历史性演变中 ,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目标和发展轨迹 ,使它们难以完全涵盖在同一概念中。农村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农业现代化 ,但前者不能替代后者 ,不仅因为后者是四个现代化之首 ,也因为现代农业产业系统已越出农村的范围。而农村现代化还包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环境优化、经济体制优化、政治民主化和农村富裕化等。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条件和归宿 ,它包含农民素质和农民物质、精神生活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农民非农化和多元结构。所以“三农”仍然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现代化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广义的还应包括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全面的。而毛泽东的成长离不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其本人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重点体现在阶段性和非延续性转变之上,经历了尊儒、扬弃、贬儒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庞德一生都致力于向美国人包括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思想,认为儒家思想是拯救混乱、黑暗西方的精神危机的灵丹妙药。庞德的《诗章》引用了诸多《论语》等中国儒学经典的词句,并且很多地方直接使用汉字,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全面考察《诗章》可知儒家思想对庞德的影响之深刻,儒家主张的秩序、和谐和个人的内省修身,是庞德文学主张和精神诉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昌盛的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为了夺取政权并进而维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充分利用“从周主义”、政治“正名”、重科举用文臣和制《臣轨》等儒家思想为其服务,武则天是一个务实的“以儒治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