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综合运用地下材料 (上博简《民之父母》篇 )与地上材料(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这二重证据 ,对孔子有关“民之父母”的思想做了详细研究。作者围绕“民之父母”、“五至”、“三无”、“五起”等说法 ,将简本与传本一一对勘 ,找出其文字差异 ,考定其孰为合理 ,然后分析其思想意义 ,指出礼所代表的秩序原则、乐所代表的和谐原则以及作为实施两者的主体所具备的德行因素 ,构成了孔子所理解的“民之父母”的政治意涵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儒家政治学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2.
“五至”异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至"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核心概念,它与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中有关"五至"概念的表述在文字上有重要差异.竹书的"五至"为物至、志至、礼至、乐至、哀至,传世文献的"五至"为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于是,有学者认为,竹书"五至"有脱文,这一说法根据不足.竹书的"物至、志至"比传世文献的"志至、诗至"更切合"民之父母"的题旨.  相似文献   

3.
齐丹丹 《兰州学刊》2012,(10):214-21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民之父母》篇记录了孔子对于"何如而成为民之父母"这一问题的阐释,全篇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文章以"必达于礼乐之源"为逻辑起点,试论述《民之父母》所体现的"仁者爱人"、"先富后教"、"为政以德"等思想,并认为为政者注重内心德性修养、修身正己是成为"民之父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锐 《齐鲁学刊》2008,(1):11-15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是研究孔子对于君民关系思想的重要篇章。但是此语太短,又失却具体语境,历来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在新出郭店简《尊德义》篇中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一语与其相近,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根据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对于《尊德义》所作考释、研究,可以认为《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含义为"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管之"。  相似文献   

5.
话说“五至三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庞朴 《文史哲》2004,(1):71-7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中《民之父母》篇的发表,肯定了传世文献中"五至三无"说的学派和年代,为研究儒家的形上思想提供了新材料。文中强调的"志"字和"气"字,特别是它们能"塞"于四海和四方的提法,明显是孟子浩然之气话题的前驱。而标举"必达于礼乐之原"为做好"民之父母"的条件,以及高谈"无声之乐,五体之礼"等等,则促使着人们对儒道两家关系做一新的思考,以便更深入地认识先秦思想真相。  相似文献   

6.
对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勿之所至”的“勿”,应理解为人民以农事为基础的物质生活,并以此为“五至”的逻辑起点,论析了孔子“达于礼乐之源”的政治理想实施的具体途径,同时认为,“勿之所至”所体现的“日将月就”、由微知著的思想方法,是为人君者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受《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影响,《孔子家语.致思》篇的思想内涵往往容易被误解。实际上,该篇中以往争议颇大的"孔子论管仲"、"孔子赞季羔"部分,其思想主旨与对孔子思想的主流认知并不相悖;对《致思》篇"言多背道"的指摘,也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记载孔子论说之语精警隽永,语约意丰。孔子除了对"礼"、"乐"、"仁"、"孝"等核心内容论述较多之外,其余或因人而论,因问而答;或随情所至,有感而发。因为所论之事多关乎百代之宏远,故态度中规中矩,言辞不枝不蔓,往往一语中的,成为经典。孔子很少对某个内容作全面系统、逻辑严密的论述,然而,《论语》记载孔子论"正"的内容多达十二处,《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论"正"的内容也比较多,由此可见,"正"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准则,恪守"正道"是中国人的智慧选择,对保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相似文献   

10.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15,(3):101-104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1.
1977年 ,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 ,其中有 3枚木牍。 1号木牍应是一本单独的书 ,从内容上看 ,应是思孟学派纪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著作 ,其时间当在《荀子》之前。《孔子家语》与 1号木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孔子“出妻”说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学者多认为孔子"出妻",儒家不重视婚姻家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生活实际的认识,甚至导致人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怀疑。实际上,《礼记》、《仪礼》、《孔子家语》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并没有所谓孔子"出妻"之事说,所谓"孔氏三世出妻说"、"四世出妻说"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儒家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的和睦对治理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可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前"与"字作连词,后"与"字训为语气词"欤",意谓"孔子很少谈及功利与命运,这是仁德的(一个方面)。"这种解释方式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体系,且能从《论语》中找到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学家,白寿彝早在1930年就开始朱子学的研究,并对《朱子语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对于《朱子语类》形成过程的研究及其创新,并不比后来影响很大的胡适所撰《〈朱子语类〉的历史》逊色;他对于《朱子语类》不足之处的分析以及对其所做的整体改编,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无疑能给与今天的《朱子语类》研究很多启发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丛子》与子思生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丛子》载有大量孔子和于思的对话,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于思在孔子去世时年龄太小,无法亲受孔子之道,从而怀疑《孔丛子》的史料价值。《史记·孔子世家》等几种子思生年的说法均不能成立。伯鱼比颜回早卒,颜回的卒年是考察子思生年的下限时间。颜回卒于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子思生年不会晚于此年。  相似文献   

16.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陶生魁 《殷都学刊》2011,32(1):132-136
在清代的《说文》研究著作里,江沅的《说文释例》是一部后人关注甚少甚至产生误解的著作。《释字例》内容丰富,旨在提供一种"还许书本指"的方法,对于我们自觉阅读《说文》、理解许书本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王振星 《齐鲁学刊》2004,(2):110-112
儒家文化人格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作为一对卓显的儒家文化人格符号,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这对文学形象的孕育、塑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深层次上,宋江和李逵的形象不是《三国志演义》影响的结果,而是儒家文化人格浸润使然。  相似文献   

19.
曾参被推崇为“宗圣”,历来都认为他是孔子“忠恕之道”、“心性之学”的传人,实际上他又是孔子不为富贵所诱、不为威武所屈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后经子思等传授给孟子,成为孟子“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曾参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思孟的中间环节。曾参出生地是南武城,而“武城非南武城之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对相声《败家子》的分析,文章研究了相声《败家子》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时言语背景和故事讲述背景三个背景因素;分析了其中的语音图形、词汇图形、语义图形、语篇图形、语场图形,从而解读相声《败家子》中图形的构建过程,阐述了图形凸显于背景、制造幽默的创作原理,不仅为相声创作提供参考而且还为相声语言的欣赏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