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自珍的《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原未署年月。该信的受信人宝兴,即觉罗宝兴,字见山(一作献山),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年进士,自翰林院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庄”。龚自珍与他相识,是在嘉庆十五年(庚午年)。这一年的秋天,龚自珍参加顺天乡试,考中副榜贡生,而宝兴就是龚自珍的房师。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龚自珍在  相似文献   

2.
潘德舆是龚自珍同时代人物,他与龚自珍同为那个时代孵育的悲剧人物,各自唱响了一曲时代悲歌。但同为悲歌,性质却不尽同,龚自珍表现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深刻的历史性悲剧,而潘德舆则表现了一个正直士子的悲剧,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他缺少龚自珍那样的锋芒与力量,更多一种失望的愤怨与失落的哀叹。他的诗作风格质实,有自己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在清代诗坛上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不仅他诗中的犀利思想新人耳目,而且艺术上富有创造性和独特的个性。他继承了我国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继往开来、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积极浪漫主义是龚自珍诗歌的基本特色,他的一生都是浪漫的,人称“狂人”。这主要由于他的一生经历极似王安石,他所处的时代是“清政既渐陵夷衰微矣”①。而龚自珍等人“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②。故锐意革新是其思想的外露,加之他崇拜庄、屈和李白,且受他们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1792——1841)生活在中国古代向近代过渡之际,其思想明显地反映了新旧交替的特点,即在旧的思想形式中蕴含着新的内容。如果我们不仔细地研究与分析,就会看不到其中新的思想的闪光,从而对其缺乏中肯的评价。作为一个有志于改革的知识子分,龚自珍一生“贯穿百家,究心经世之务”,“思所以掸简经术,通古近,定民生”,所以,反映其“更法”“改图”主张的经济思想和方案应是龚自珍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龚自珍主要特点和贡献在对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其实,对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只是龚自珍提出改革方案前的一个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与乾嘉学术有密切联系,部分乾嘉学者主张以学术经世、常州学派弘扬《春秋》公羊学,都给予龚自珍重要启示。龚自珍思想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自24岁至34岁的十年是龚自珍思想发展高峰期,其间有不少重要的理论建树。龚自珍对晚清思想界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呈现出由渐盛而至骤衰的迁移轨迹。  相似文献   

6.
《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315首相对独立的七言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龚自珍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迎眷的全过程。在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下,将这一组诗分为述怀、赠别、怀旧、爱情、山水、叙事等类别并作了评析,以期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较深入地了解龚自珍这一时期的思想、志趣、心路历程以及诗歌审美特征等。  相似文献   

7.
《已亥杂诗》与龚自珍的佛教思想齐文榜龚自珍是矗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思想家的龚自珍,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其有很高的评价,以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然而正是这位近代史上首先倡导“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对于...  相似文献   

8.
谈蓓芳教授在《龚自珍与20世纪的文学革命》一文中谈及龚自珍己亥年(1839)的一段恋情时,认为诗人之恋人是位扬州的风尘女子,小字阿箫,后未能与诗人结合而返回苏州独居。然此并非确论。考龚氏之《己亥杂诗》以及相关资料,可知己亥年龚自珍曾与两名青楼女子邂逅,一是清江浦的灵箫,一是扬州的小云;阿箫是灵箫的小字,而非小云的别称;在苏州闭门谢客的是灵箫而非小云;诗人最后迎娶的也是灵箫。这不仅纠正了谈文之误,也廓清了龚自珍在己亥年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位学识渊博而又奋勇求实的爱国志士,他们是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龚自珍首开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气;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是近代中国力求“富国强兵”、倡言革新的先驱,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宏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给后人留下了大大超过自身业迹的宝贵精神财富。1839年已亥,龚自珍预言“九州声气恃风雷”。1840年庚子,果然风雷滚滚;林则徐虎门烧鸦片,大壮国威;三元里百姓抗英军,民族振奋;魏源也在镇海亲身参与抗英军事筹划。1841年,岁在辛丑,龚自珍忧愤…  相似文献   

10.
<正> 张维屏与龚自珍同为我国近代前期重要作家,龚不仅以诗文名世,更为杰出的思想家,张则以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著称。两人都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张维屏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龚卒于我国近代社会开端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卒于咸丰九年(1859),时我国已进入近代社会二十年。与张维屏的八十高龄相比,龚自珍享年仅五十,可谓是天不假年,英才早逝。张维屏和龚自珍又都是浙江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其中"自然"观是其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龚自珍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开拓者,吸纳了庄子"自然"的文艺观,其中"法天贵真"与"淡然无极"对龚自珍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龚自珍的一首诗和六首词的阐释、考证,抉发了龚自珍的自20世纪以来一直未被研究者注意到的一次婚外恋情及其结局,勾勒了其大致过程。同时也揭示出龚自珍这些诗词的男性话语性质。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是我国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曾给予近代改良主义以重大影响。近几年来,对于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引起了一些爭论。爭论的焦点在于: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究竟有沒有包含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易梦虹同志认为:龚自珍“是为经营地主和富农、手工业经营者、中小商人立言”,他的思想“包含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因素”;吳松龄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龚自珍“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县(今杭州)人,生于一七九二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卒于一八四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朝政治腐败、财政拮据、军备废驰,国势急遽衰落,不能有力地低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从而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处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龚自珍,痛切当时的内忧外患,致力于“天地东西南北之学”,重视海防与边疆的研究,提出各种防御外来侵略的方案,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二十九年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魏应麒著《林文忠公年谱》,提出了林则徐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结宣南诗社的问题。该书于一八三○年(道光十年)条下这样写道: 是时,公(则徐)更与龚自珍、潘曾瑩、(潘)曾沂、黄爵滋、彭蕴章、魏源、张维屏、周作楫等结宣南诗社,互相唱酬。注中说明,这条史实根据张维屏的《南山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滋、  相似文献   

16.
在《古史钩沉论》中龚自珍提出了史无所不包的观念,将历代置于史之上的五经,统统归属于史的范畴,并由此得出经为史之大宗的结论。龚自珍还以史之大宗、小宗来区分五经、诸子,将经、子都纳入了史的范围,并据以提出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之说,否定了孔子对六经的著作权。龚自珍对经史关系的这一定位说明,龚自珍的经学绝不仅仅是今文经学。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潜意识的功能,特别迷恋梦境和幻觉等等,是龚自珍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艺术思维特征的形成,与他的生理心理素质、社会现实的刺激及佛学思维方式的影响等有关。它使龚自珍的诗文具有了真诚、新颖的品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给其带来晦涩之弊。  相似文献   

18.
王元化在《龚自珍思想笔谈》(1977)的论述结构中,把"横以孤"看做理解龚自珍人格之枢机,"横以孤"大意是指在自己的时代处境孤立。在王元化看来,这正是龚自珍在士气衰颓的近代史前夜,通过其生平行事和讽刺诗文所坦呈的,对情本位生命价值观的人格亲证。龚自珍的"横以孤"源于他情本位的人格:一方面挑战名教大限,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名教体制,因而备感个性与体制夹缝中的生存焦虑。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对人格的终极坚守,最终摆脱了对体制的依傍。王元化1977年所以会被龚自珍击中心灵,是因为"横以孤"蕴结着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解放"意识,而王元化与龚自珍有着共通的个性与境遇,即"性相近"、"制相承"、"势相仿"。王元化在"思想解放"前夜所达到的学思境界,比李泽厚借助康德"建立主体性论纲"(1979),比王若水们重温巴黎手稿而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1)都要早若干年。王元化之可贵不仅在于开新时期风气之先,更在于他从龚自珍的情本位人格中发掘"思想解放"的资源,是用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尊情”与“贵真”,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古老论题。但在文学史上,“情”往往被蒙上尘垢。生活于十九世纪初的龚自珍大胆言情,力为辨诬,不仅比他的前辈更为深刻,而且他的文学思想也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的先河。本文从倡言真情,推尊自我,张扬人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龚自珍的创作个性与思想,并指出他的文学思想与王阳明的哲学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龚自珍的诗词不仅独具风格,而且其身当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所承载的内心世界和试图担荷的历史责任交叉甚至矛盾地共存着。王国维《静庵藏书目》记有六本《龚定庵全集》,其对龚自珍文学、学术思想的涵泳应是情理中事。以龚自珍对王国维的影响为基本线索,从两者共同大量使用"人间"一词,揭示了王国维可能的语源所在及其两者的思想差异;龚自珍的尊情与王国维境界说所强调的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自然表达之间,有着明显的理论呼应;龚自珍对"完"的解读其实正是王国维解读屈原作品的基本准则;在王国维接受龚自珍的若干思想中,曾校辑《定庵文集》、编撰《定庵先生年谱》的吴昌绶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王国维身上,可以大致窥见龚自珍对于20世纪诗词创作和诗学思想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