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庄子》。其《外物》篇云: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和现在所说的小说,并不完全一样。这里的“小说”,指的是无关宏旨的琐屑言谈。和《庄子》一书大致同时的先秦典籍中,有一些说法,虽未迳言“小说”一词,而其所指实际上也是这里的“小说”。《论语·子张》所载往往被当作孔子所说而实为子张所说的一段话,即为一例: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历来的研究者认为,子张所谓“虽小道……”云云,指的就是医十农圃一类琐言屑语,和《庄子·外物》所谓“小说”同类。不过先秦典籍所说“小说”,虽不同于现在所说的小说,却包括有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故  相似文献   

2.
经书引论     
《易》、《书》、《诗》、《礼》、《乐》和《春秋》六部典籍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献的基础上编定的,作为孔子办教育的教材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所谓“六经”之名,到战国后期才出现,见于《庄子·天运篇》和《荀子·劝学篇》。但是,当时未被社会承认,而定为一尊,成为经典著。到了汉代,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的学说典籍便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因之,汉代文人才把《易》、《书》、《诗》、《礼记》和《春秋》称为“五经”。 有关“经”的解释,班固在《白虎通》一书中解释为“常”,即常道的意思。据此,柳宗元在《断刑篇》中…  相似文献   

3.
戴厚英同志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报刊上引起了讨论。这部小说获得相当的读者群,并不偶然。作者在小说《后记》中自称作品的主题是“人”。她说,二十多年前她批判过人道主义,而基于对这些年历史的思考:“一个大写的文字迅速地推移到我的眼前:‘人’!一支久已被唾弃、被遗忘的歌曲冲出了我的喉咙:人性、人情、人道主义!”她还申明,这部小说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自觉自愿的“自我表现”,并且有意吸取西方现代小说的种种表现手法,包括意识流和抽象、象征的方法。《人啊,人!》的思想和艺术倾向不单属于这部作品,实际上突出地反映了近年我国社会上和文艺界很为活跃的一种思潮。有鉴于此,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这部小说的得失就更加值得认真探讨了。  相似文献   

4.
评《艺术对心理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萨拉逊在《艺术对心理学的挑战》一书中令人信服地论证说,“艺术表现和艺术发展的能力是普遍的”,但大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在人生早期就被扼杀了”。创造性火花的熄灭有许多原因,萨拉逊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查、思考和探索。萨拉逊对创造性冲动的普遍性的探索正失去意义:事实上,他最终思索了以下观点,即“一般观点如何迫使我们思考人是什么和人能成为什么”。萨拉逊的文体极其明晰,其论证清楚,描述直率。这不是一篇其目的主要是困惑同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性与功能的艺术,小说的描述对象是人与人的生活.人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终极目的,这些人类初始就一直被探索的问题,至今仍被诸多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的种种行动、语言、内心等形象地再现而不懈地探索着,这便使小说具有了哲理的蕴含,充满了理性魅力.作家在描写外在世界、叙述人类行为的同时,更注重全方位地表达自己对人生世态的看法.小说不仅描述人和人的生活,而且能从容地吐纳各种关于生活意义的本体思考,表现作家对存在价值的独特认识.小说理性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情与理的高度融合、艺术形象的思辩色彩、叙议结合的理性抒发是使小说具有理性魅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申 《浙江学刊》2002,(3):143-148
上篇 :小论陈文《浙江学刊》2 0 0 2年第一期所发陈咏明《对回应的回应》一文 ,原是发于互联网。其上篇已由互联网又发于《学术界》 ,而鄙人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一期对该篇作出了评述。其评述指出 ,该篇以“治国学必需重训诂”立论 ,然而在一些有重大争论的问题上 ,对付拙著的武器是“未必是”。而在那些可以确定的问题上 ,又几乎是触处皆错。比如该篇弄不清《庄子集释》作者是谁而郭象又作了什么 ,说什么“郭象的《庄子集释》……” ;也弄不清“疏”和“正义”的关系 ,把焦循《孟子正义》中的“疏”和“正义”当成了两本书 ,说什么“《…  相似文献   

7.
一代名文《百合花》的独特风格并非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是“清新俊逸”,它更主要的还体现出作者茹志鹃“深沉悲悯”的精神风貌。同时,《百合花》也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颂歌”。它传达了人类感情美好的爱欲。在艺术上,《百合花》是一篇象征写意结构的小说,这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独出一格,而且也与20世纪世界现代小说相类同。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 ,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生、探索人性。少年时代 ,家人的所作所为使他朦胧地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而失恋事件则使他彻底领悟到人性的利己。于是芥川龙之介以历史为舞台 ,创作了小说《罗生门》,塑造了“罗生门”下的下人形象 ,从而确立了探索人性这一芥川文学的主题。一  芥川对《罗生门》充满自信。尽管发表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反应 ,但他还是为这篇小说做了很多辩注。而且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罗生门》。芥川在《那时候的我》中对《罗生门》的创作动机曾作如下说明 …  相似文献   

9.
许多文艺评论家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看出各种寓意或者象征。例如: Carlos Baker认为小说围绕个体英雄主义(epic individualism)而展开,老人是基督的人格化①。 Philip Young认为这是一篇“英雄史诗式的隐喻(epic metaphor)”,它描写人生:人可以死,但要在斗争中保持人的尊严②。 R.Lacasse认为小说说明“人的意义就是斗争” ③。 我国几位评论家也指出小说歌颂“硬汉子性格”和“重压下的堂堂气概”。刁绍华认为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一曲赞歌④,“吴劳认为这是一部希腊悲剧式的作品⑤,台湾翻译家宋碧云引用Josenh Waldmeir的文章,认…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两位杰出文学家曾对李白及其作品作过很有见地的评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和李诗的确深受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论者对这个重要问题曾进行过认真的研讨,特别指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屈赋的继承,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李白受庄子影响时,却几乎从未涉及李白诗歌艺术上和庄子散文的继承关系。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庄子散文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从长篇起手的。在写了《幻灭》、《动摇》和《追求》后,方写出短篇小说《创造》。他曾说,短篇小说的作法是和长篇不同的,它应该是横截面的写法,但由于觉得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剪短,因此作起短篇比长篇还要吃力。结论是:“我不会写短篇小说”(《我的回顾》)。综观茅盾的四十余篇短篇小说,我们的印象是如下几点: 首先,作者还是坚持了文学要反映人生、改良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始终把文学的社会意义放在首位。因之选择题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他反对那种把一眼看见的题材“带热地”使  相似文献   

12.
杨燕 《唐都学刊》2013,29(1):91-94
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视角认真地审视和反思了“知青”运动,批评界也是一直以该作品的“知青”文化的体现为关注重点,极力推崇其思想内容上的价值,但这样恰恰忽略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强调的“形式”的价值。小说的叙事艺术不仅为内容的更好传达推波助澜,更具自身独立的价值,如对比方法、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章节的划分等等都为小说增添了很多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浅谈《祝福》中重提、重叙、重描手法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祝福》中重提、重叙、重描手法的艺术魅力史羽《祝福》是鲁迅小说的名篇,近来细读,更觉匠心独到,功力不凡。特别是重提、重叙和重描手法的运用,不直不露,又尖锐犀利地揭示了主题,深化了思想意义。一、对某些事件的重提、重叙,层层递进地深化了主题1.重叙“...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女人》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在文坛引起轰动 ,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一座人众仰望的奇峰”。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作者的目光始终对准主人公叶子的内心世界 ,对其心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 ,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成为小说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个女人》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心理描写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有岛是在 190 3年开始接触托翁作品的 ,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宏达恣肆的创作天才深表叹赏。 190 7年 ,有岛读完《安娜·卡…  相似文献   

15.
(一)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源泉,这是为文学史所充分证明了的。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对文学创作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既要“采取一端”作为缘由,对这“一端”就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据这“一端”而“生发开去”,就必须对社会、人生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茅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言小说从魏晋六朝开始盛行到唐传奇正式成熟之后,并没有因为白话小说浩大去势的冲击而消歇。相反,经过明代《剪灯新话》、《情史》等专集的再度盛行,文言小说在清代以《聊斋志异》为标志而达到新的高峰。这一事实表明:文言作为小说的艺术媒介,有着不可被白话代替的功能。揭示文言的独特功能理所当然地是揭示文言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的审美特征的重要途径。 要在文言与白话之间划出绝然的分界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以《三言》、《二拍》等作品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以《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两类小说在语言…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中颇为“古怪”的一篇。他自己说过:“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表现的深切”无疑是指内容——反封建的彻底性,这好理解;但“格式”即艺术形式的“特别”,表现在哪里?众说纷纭,却又都语焉不详,难以服人。刘绶松同志说:表现在“承继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严谨、洗练的特色,而且给了它以创造性的发展。”(《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第57页)这未免牵强,与我国古典小说以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取胜的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雪国》被视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边城》被看作中国抒情小说的典范 ,抒情性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在抒情方式上 ,他们也都从各自的传统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 :通过意象抒情。一、抒情 ,向传统借鉴方式  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现代派的代表 ,可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越来越清晰 ,也越来越坚定的自觉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式作家的自觉 ,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1 继承传统也是沈从文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 ,肯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天道观形成于晚年谢宝笙1要了解孔子的天道观,就要解决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集中在《易传》中的“子曰”。问题是这些“子曰”是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或只是另一些经师之言?或假托孔子之言?多篇《易传》中的“子曰”是否都是假托之言,...  相似文献   

20.
“诗的白话化”导致了诗体的解放 ,也导致了诗歌在精神内涵上的实质性变革 ,《关不住了》正是在现代白话的语言形式和思想方式两个方面确定了新诗的基本原则从而具有“纪元”性。《狂人日记》是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 ,它的“开篇”性在于它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白话”与“现代思想”这两大原则。《祝福》的悲剧意义和现代性是通过新语言体系进行新的言说和表述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