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刚 《社科纵横》2007,22(1):119-121
伦理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同其它别的思想一样,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其中一个方面———伦理标准,论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的伦理标准的变化。先秦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伦理标准,而到宋明儒家以“去欲”为最高伦理原则。从“仁、义”到“去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了儒家伦理重心的偏移。  相似文献   

2.
李仁武 《探求》2008,1(2):17-23
作为伦理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源头,古希腊的先哲们已经开启对制度伦理研究的先河。从赫拉克利特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呈现出古希腊制度伦理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和逻辑向度。对古希腊制度伦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制度伦理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仁武 《探求》2006,3(1):28-32
邓小平的制度伦理思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价值标准、把“效率优先”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价值选择,把“共同富裕”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价值目标,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伦理取向及所需要的伦理支持问题。邓小平的制度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它与以儒学为代表的正统伦理文化相黜而立,经历了原生、近代清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途程中.它那片面的执着仍给人一种全面的启示。自从官方出现以后,官方用权力所推行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就产生了,它被冠之以正统的美名而发挥着自己的工具作用,维护着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作。这种正统伦理文化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代表就是儒家伦理文化,它以道德自觉、理性主义和群体本位为理论原则,建构了以“三钢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和相应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学说,为中国的封建文明立下了汗…  相似文献   

5.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12,28(3):47-50
从墨子思想的整体看,“兼爱”、“功利”的主张与家庭伦理之间确乎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被孟子直接斥为“无父”。但实际上,墨子吸收了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人伦思想,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儒家“家国同构”的路子。同时,墨子把“兼爱”、“功利”作为家庭伦理的思想基础,力图消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使之相融合,从而完成了墨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悖论式建构。这就为古代家庭伦理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国家庭伦理思想史上颇具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3):6-11
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道德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张锡勤及其团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近现代的断代伦理思想史、第一部中国道德名言选粹、第一部从孔子到毛泽东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第一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史、第一部从中国伦理道德产生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道德生活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德主刑辅”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德主刑辅”及其影响渠长根《吕刑》又称“甫刑”,是中国奴隶社会极其重要的一部法典型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司法伦理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曾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司法伦理影响深远,成为研究我国司法制度创建时期道德观念的重要史料。一、对“明德慎罚”...  相似文献   

8.
李荣山 《社会》2005,40(3):1-31
韦伯在权力与伦理之间的纠结,鲜明地体现了马基雅维里主义“国家理由”学说的双重性。和马基雅维里一样,韦伯看到,随着近代国家的兴起,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其他价值领域相冲突,但又不能彻底脱离其他价值领域。因此,他拒绝纯粹信念伦理,主张效果取向的责任伦理。不仅如此,他还直面马基雅维里时代尚未凸显的现代官僚制问题,把政体伦理降格为行政管理的正当性,从而使官僚制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走向前台。从这个意义上说,韦伯是一位“新马基雅维里主义者”。韦伯没能也无意彻底解决权力与伦理的冲突,他接受政治的“手段—目的”在伦理上的不一致之非理性现实,但他留下的官僚制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早已不只是一个德国问题,更是一个当代政治的普遍问题。今后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研究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还要从观念层面解释中国如何从传统伦理性的“家产官僚制”演变成今天的官僚制。  相似文献   

9.
马晓颖 《创新》2016,(2):55-62
共同体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但其与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共同体伦理观念是分不开的。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都曾出现体现共同体理念的伦理思想。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共同体或是进行理论探索,或是进行理想寻求,或是将其作为理论探索和理性寻求的背景预设。这些相互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共同体伦理思想,层累堆积,又循环往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代西方共同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理解当代共同体主义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杨威  崔圣楠 《学术交流》2015,(2):207-211
明清家法族规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欲对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转化,首先要坚持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原则,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在充分发掘与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使之融入到中国当代伦理文化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变革时期的伦理难题及其突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与伦理危机根源于经济转轨、文化冲突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中。以家族关系及家族地位的变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伦理基础与伦理逻辑,文化冲突更使得变革时期的中国伦理处于阵痛之中。于是,寻找转换点便成为现代中国伦理面临的理论课题,具体地说,就是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转换点;经济与伦理的转换点;法律与道德的转换点。它们构成现代伦理研究的理论前沿。现代伦理建设的基本矛盾有三方面:伦理与经济的游离;伦理对社会、对人的行为干预的无力;缺乏根源动力。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建立论理制度,尤其是企业的伦理制度;二是确立“德得相通”的社会与文化的伦理机制;三是建立“知行合一”的伦理理念。而家庭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建设,就成为变革时期伦理建设的重要的突玻口。  相似文献   

13.
老舍小说的文化选择于文秀近代中国,面对民族灾难频仍的严酷现实,先觉者们开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反思中华民族积弱、落伍、衰败之根源,力图在此基础上寻找救世方略。从洋务运动的科技救国到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政制救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伦理——思想救国...  相似文献   

14.
石群 《浙江学刊》2006,(6):191-193
陈亮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以义利观为核心的事功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勇敢地站在了当时的“显学”———理学的对立面。本文试从陈亮事功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及终极目标来分析陈亮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也是当代世界绿色运动、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来源。“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认为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 ,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 ,因而应平等对待各种生命。通过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比较 ,可以显现出史怀泽“敬畏生命”理论的普遍人性基础及其和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东亚大陆这块优越而又封闭的辽阔土地上,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含有一定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而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塑造了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因此,在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土壤中,相应地培植起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一系列基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家庭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国家”的基础。在宗法社会的家庭制度、乡村制度下,生发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一种特有的根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一)家的价…  相似文献   

17.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学卓有成效。甲午战后,中日文化传播路径转为日本向中国的逆输入。清末伦理新课程设置、新教材编写和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生成都受到日本的重要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学人亦参与其中表达了自身认识和选择,使清末伦理新教育具有中国特色。而新式伦理课程开设、新式伦理教材使用和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群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近代伦理新学科在清末的萌生,这一新学科的生成就是中西日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8,(1):45-50
汉代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定型时期,包括贾谊在内的汉代思想家对儒家传统伦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推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进程。贾谊在伦理思想上的独特贡献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高度提升和深度挖掘。他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对50多对道德规范做了界定,从形而上的角度论证了德的"六理"和"六美",并对仁义与礼的关系、君臣的行为规范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先秦伦理思想在汉代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黄书孟  曹峰旗 《浙江学刊》2002,2(6):163-166
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理性与情感 ,在他们的伦理思想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凸显。在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为主要命题的伦理思想中 ,提倡美德在于知识 ,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 ,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崇理抑情的特点。而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中 ,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 ,表现了轻理重情的倾向 ,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