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领导者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者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正确定位领导者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是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前提。领导者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角色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突发事件的预警者及突发事件处理的决策者、控制者、责任者、沟通者。领导者要履行好这些角色,就需要认真领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领导者角色期望,进行角色学习,提高角色认知,强化角色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反映出部分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采取比较极端甚至不正常的方式,对各层次各类型国家管理者表示不满或提出意见。进一步看,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的不同阶段,舆情常常具有自身特点并经常发生变化。从舆情角度看待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发现事件参与者利益诉求的新视角。认识和把握好舆情及其变化情况,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和调控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3.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及有效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勇 《兰州学刊》2004,(3):208-209
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经济、政治两大方面的根本原因 ,要从根本上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 ,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事前防范机制 ,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建立规范系统的保障机制 ,构筑理性化的社会沟通和缓冲机制 ,树立群众观点 ,改进政府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的舆情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成和发生不是偶然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舆情视角看,在看似简单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与舆情之间的刺激和反应过程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国家管理者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深层次的利益矛盾,而且,这些利益矛盾常常容易转化为与政府对立。  相似文献   

5.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性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对我国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人员构成、表现形式以及动机和后果等可以作为其性质判断的具体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说法,是强调了事件本身具有的社会特点。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并且,其对抗程度也有不断激烈的趋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不是随意发生的,它深深植根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中,反映出部分民众受具体社会事项刺激,通常采取比较极端或不正常的方式,对具体的国家管理者表示不满或提出意见。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方面显现了“非一致”与“非和谐”的结果,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要预防和正确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就要在理论上认清它的基本含义、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帮助我们在现实中对有关事件加以正确识别。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运行中负面因素累积到一定量后所产生的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和扰动,它集中反映了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某种故障或不和谐因素.曾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事件因具有群体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各种矛盾时有凸现,因此,很难说类似事件在就已经消声匿迹了.有鉴于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防机制,将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柔性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柔性化控制.是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群体性突事件的柔性化控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落实,即:指导思想上的"柔性";感情取向上的"柔情";处置路径上的"柔顺";处置方式与手段的"柔和";处置机制的"柔韧".  相似文献   

9.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期,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预防效果评价体系。本文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10.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冲突程度也趋增强,正在引起各级党政决策者和普通群众的高度重视.要积极预防和合理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就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一般而言,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阶段性,基本上可划分为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和结束期等不同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其舆情信息的内容和特点又不尽相同.而相关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则针对这些阶段,主要分为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分析甄别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等四项机制内容.  相似文献   

11.
建立科学的医疗纠纷处理准则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大批医疗纠纷案件也被各类新闻媒体竞相炒作。对此 ,许多医学界和法律界人士纷纷撰文发表各自看法 ,并作了有益的探讨。笔者以为 ,大多数文章的作者都是站在医务界或法律界单方的立场来论及医疗纠纷的处理 ,难免有失偏颇。本文拟对医疗界与法律界人士的不同观点的偏颇之处加以对照分析 ,从中窥视现行医疗纠纷处理中的难点 ,并找寻其对策。一、医患双方对医疗纠纷处理的认识   1 医疗界人士常常以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为由否定患方适用《民法通则》提出赔偿尤其是高额赔偿的要求。( 1)医疗行为所…  相似文献   

12.
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保英 《社会科学》2007,1(3):75-91
科学立法是一国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那么,如何科学解读科学立法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就是理论界和法治实践不能回避的。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需要,我们对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阻滞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态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就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较之以往的发展观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鲜明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为:以人为本凸显了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定位的科学性;全面发展凸显了发展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协调发展凸显了发展原则梳理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凸显了发展视野调整的科学性;统筹兼顾凸显了发展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已经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湖南也同全国一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変化,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好,已经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赞誉。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湖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湖南的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大体上是与全国同步的,在某些方面还走在前面。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党校和大专院校教学课程基本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同志担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时,决定中央党校设立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相应地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系。湖南省委党校也率先把科学社会主义列为学员主课,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湖南师院(现改为师大)成立了科社教研室(后来改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省社会科学院也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后来与其它所合...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方法具有诸多特点,主要是历史性和连续性,独立性和相关性,客观性和先验性,合一性和分立性,一元性和多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批判性和保守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广博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霍红  刘猛 《学术探索》2013,(2):97-100
语言的模糊性产生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创造语言的经济性。语言天生具有模糊性,它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符合社交情感需求,符合物理世界与语言相互映像的可能。因为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提高了说话人在话语中提供的信息的信度、详细度以及关联性,因而,模糊的语言也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叶红 《学术探索》2013,(2):28-32
科学的质量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质量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本文阐述了科学质量观的含义,对构建科学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靖生 《兰州学刊》2007,71(5):31-33
科学理解论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注目的课题之一,在理解与说明、科学理解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中辨明科学理解的特性进而明确其认识论根基,发现其在这一点上与近代自然科学类似,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学说是后者的认识论基础,而在科学理解中,主客对立学说被改造成主客分立说,一方面承认二者的不同,另一方面坚持二者的联系.从而为科学认识、科学伦理提供了竞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殷启翠 《北方论丛》2001,1(5):92-94
福建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产生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是国民党营垒的破烈,在福建事变问题上,中共党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与“左”倾关门主义统治的中央分歧很大。“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政策和策略,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同时,也是导致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策略方针,正是在深刻总结“左”倾关门主义危害与教训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