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对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个城市建筑工地农民工工作场所越轨行为进行274份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越轨行为、污名效应与城市融合感知,发现存在生产过失型、政治斗争型、违法型和财产型4种类型的越轨行为,并测算了这些越轨行为存在不同的严重程度;55%以上的农民工认同越轨行为存在污名效应,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在污名效应方面不存在显著差距,污名效应与农民工城市融合感知显著相关。提出了减少农民工工作越轨行为、减轻农民工负面形象及增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群际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伟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对其与城市的适应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区389位农民工为例,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城市农民工因制度阻断和角色中断而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形成了地域上城市认同度较高,社会关系上的城市群体认同度较低和自我身份定位城市人认同度较低的尴尬社会认同形态.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洪彬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8-10
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是加快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而人口的城市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工问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它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楷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5):248-250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少见的 ,但大学生中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却不在少数。大学生越轨行为不仅对大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构成障碍 ,而且在大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有的甚至给社会安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威胁。本文研究大学生越轨行为 ,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归因 ,并提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树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38-41
一直存在的二元制社会结构、市民的社会歧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容纳不足、农民工社会交往面窄以及经济窘迫、见识短浅带来的自卑感等,造成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心理障碍,让城市的农民工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广大市民的一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通过成人教育这一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指导,协助其打破内聚式的社交网络和消除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让农民工找到城市的归属感,可以积极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465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民工城市适应问卷,考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结果如下:(1)城市适应包含7个因素:融入感、人际关系、个人期望、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及生活习惯,这7个因素对农民工的社会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具有不同背景的农民工,城市适应存在以下显著差异:男性农民工在个人准备上高于女性;年龄大的和已婚农民工,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等方面高于年龄小的和未婚的;有多次打工经验的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个人准备上高于第一次打工的;打工时间长的在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上高于时间短的;收入高的农民工在人际关系、融入感、个人准备上得分高,生活习惯上得分低。 相似文献
8.
以开放式的深度个案访谈分析方法为主,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从城市农民工自身能动性角度,分析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群体保障行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对固化的社会结构的应对方面;通过对个案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对建筑农民工的行动具有制约性,具体表现为禁止和强迫行动者行动两个方面。同时,城市农民工对资源、机会、规则的获得、运用和再创造等方面具有个体能动性的特征;因此,农民工的保障行动对自身和制度双方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以人的现代化和城市居民化为目标,通过对农民工的观察、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发展性消费的合理投入、自我的再学习、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城市社会生活的同化和外部支持系统的作用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民工城镇生活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入凸显,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以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同化论、认同论和多元化为逻辑主线、以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问题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结构、就业融合制约因素、就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就业融合水平测度和就业融合政策等问题,但农民工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内在矛盾和就业融合模式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亟待拓展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状况以及消费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分类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积极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男性农民工的作用强于女性农民工;理性型消费行为能够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而冲动型消费行为却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但是节俭型和炫耀型消费行为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界定宗教伦理的涵义,在社会转型期系统宗教和泛化宗教伦理大量泛生与复活,其社会影响力非常巨大,具有完善人性、淳化民风、和谐人际、安定人心、整合社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具有负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定性、寻求契合、制定政策等方式实现对宗教伦理的趋利避害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3.
许林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6-20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信条,现代平等权已经从形式性平等过渡到实质性平等,从要求适用法律平等到要求立法平等.作为新一代人权的社会权,苛以国家积极的作为义务,以保障公民实质性平等权利的实现.当前,这种平等的社会权利在中国广大农民身上仍极其欠缺,因而亟待法律对农民的社会平等权予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71-74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影响,其权益未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给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因此,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对进城农民工和原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探讨农民工在城镇社会的融合度和面临的挑战.在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沿海城市(如浙江),进城农民工与原城镇居民的融合状况总体良好,但也面临重大挑战;城市居民主要通过报纸和电视新闻等媒体了解农民工,新闻媒体对城市居民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体引导城市居民认识农民工任重道远;城市内部形成的"新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阻碍城市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制度因素,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赋予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将是促使进城农民融入城镇社会,实现与原市民和谐相处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选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也有了一部分研究成果。首先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深刻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然后介绍几种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代表性观点,最后提出对于农民工应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过渡性社会保障体系,并且总结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三步走"思想。 相似文献
17.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宋国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7-13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农民工群体不仅在数量规模上逐年扩大,而且其内部已发生了剧烈分化,分化为4个不同的群体,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需要从已经分化了的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农民工中自雇佣个体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质及其社会融合状况,认为当前制订分群体分阶段的社会融合政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社会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立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由于正式组织资源的缺位,农民工只能倚重于自身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求社会保护。而这种网络由于自身的局限,无法与高度科层化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为了保持区位竞争优势,进行福利竞赛,使农民工的处境进一步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培育农民工利益集团,达到博弈双方力量的均衡;二是考虑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和户籍制度等约束条件,制定农民工社会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近50%的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渴求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社会的稳定受到了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外在客观环境、自身价值定位及切身利益实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对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