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般都认为灵感思维是意识与无意识通融交互的结果。这样看来灵感属于无意识范畴。然而无意识是什么?它怎样产生和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本文试就此对灵感思维的深层心理结构作一分析研究。 一、原始—儿童思维转化为无意识 是灵感思维的深层心理结构 (一)原始思维是无意识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生活方式有三种形态:原始生活方式、现实生活方式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这决定了人类思维也存在三种相应形态。原始思维、现实思维和自由思维。 法国…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巧夺天工的技艺、出神入化的现代科技等有形的力量,而那些深藏在人的意识中的无形的力量却不易为人注意。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积淀于人类意识深处的无意识以其特有的方式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日常生活和...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跨入了后工业化,与此相悖的是,明显背离科学的种种通俗文学却盛行不衰。这个尖锐的矛盾迫使我们将目光从作者移到文本的实现者——读者身上,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解开这个谜。阅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维系生命的基本形式。这一形式由二大部分组成:阅读心理和阅读行动。前者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动力,后者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方式及其实现过程。人类通过阅读能够满足一些心理需要。通过认知性的阅读可以解除人类由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无知而造成的不安全心理;通过阅读还可以补足现实生活中爱和尊重的匮乏;当然,阅读最能满足的是人的发展需要。那么,通俗文学的阅读能满足人的哪些需要呢?  相似文献   

4.
论后天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提出了先天无意识,忽视了后天的社会实践、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决定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不能把无意识完全归结为先天的东西,还有后天形成的无意识即后天无意识。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后天无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和人类把握世界方式的角度对后天无意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后天无意识形成的原因以及研究后天无意识的意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心理需求及生存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传统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或者探索宗教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一种研究路径),或者探索心理机制对宗教的形成和宗教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研究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第三种研究路径,即采用新近兴起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索人类复杂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主观信仰和精神功能的文化心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应该可以为当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复杂的宗教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学创作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因常常是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说引入文学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后,那种把文学创作视为无意识本能冲动的结果的说法,颇为流行。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因素、认识因素、自觉意识,不仅遭到贬抑,而且受尽嘲弄;创作中的非自觉因素、无意识现象,由于过去极少触及,现在被无限的夸大,个人的行为,心理形态中的社会因素和作用被否定了,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被说成是表现他的“心理无意识”和“内在世界的深处的冲突”等等。于是在一些人的主张中,一面说人对文艺特征的认识加深了,一面却又在创作的动因上,贬低和否定意识与理性,而提出创作的自然本能冲  相似文献   

7.
作者指出,心理小说的创作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构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小说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劳伦斯是一个赋于精神分析以血肉之躯的心理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对性欲与文明相冲突的困境深感兴趣,却并非弗洛依德主义的翻版。作为对弗氏学说的反拨,劳伦斯更关注欲望、激情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无意识本能欲望的压抑。探寻通向“完整的人”的途径,是劳伦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8.
视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转换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为社会因素,即艺术品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所属的种族等因素;其二为心理因素,即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结构的发生和转变对于视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转换的制约性因素。视觉艺术风格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对这种转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于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发展规律的理解,推进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4):125-128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洛伊德悲剧论中关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综合生物、心理、社会视角而成的三维框架。为这一框架引入生物学思想可以丰富其内涵和认知深度。三维框架的具体体现是依据纵横结合和锥形开放式逻辑构建并呈现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体系。据此进行教学可兼顾知识性和思想性,从而有助于深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1.
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荣格曾把涉及此题材的文学作品划入可理解的“心理型”艺术之列,以有别于他所谓费解的、寄寓着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幻觉型”艺术。其实,“即使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也可以寻觅到荣格所说的原型———人类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的沉淀。”古今中外大量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那道有形和通过有形影射出来,同现实的墙一样对人物的行为产生巨大障碍的无形的文化之“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有形的物质的墙,大多以土石或竹木筑成,它凝固的形式与建筑的动机,全都集凝于对交流接触的阻隔,以及对某…  相似文献   

12.
医学心理学是人类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作用是分析和诊断人的心理疾病,其目的在于维护身心健康。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发明出一整套手段,适合于各行各业以及人群中普遍的心理评价与鉴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主,但是,因为人种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心理实验理论的简单“移植”,并不能圆满解决我们的问题,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以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结合专业中的某些实践,着重探讨心理评价与鉴定(或称  相似文献   

13.
社会行动:韦伯和吉登斯行动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行动一直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主题,马克斯·韦伯首次揭示出人类社会行动的理性化特征,并按理性程度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对于把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神学中解脱出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吉登斯作为社会理论发展的批判继承者,在对社会行动理性化反思的基础上,对社会行动内涵、无意识社会行动、行动的合理化、行动意外后果的应对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诠释和分析.他把社会行动看作是一种持续绵延的行动流,是一种能动,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抽离出了一种实践意识,亦把社会行动分为本能行动、实践行动和话语行动,把合理化作为解释社会行动的依据,赋予了行动者更多的主动性,深化和发展了社会行动理论.就此对韦伯和吉登斯的社会行动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行动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思维是否一定要使用语言?语言能否充分表达思维?语言是否干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思维的结构和语言的结构,从而揭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作为人类把握意义世界的活动,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我们把意识结构图示如下: 意识有三个层次,即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无意识是原始意识结构的转化物,它是意识的深层结构,是人类思维的动力和能力之源。无意识积蓄着原始意象,它包括原始(综合)逻辑和原始心理能量。无意识隐含不露,它以非自觉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非自觉意识是意识的次深…  相似文献   

15.
布洛赫在著作中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动力论以及阿德勒的权力意志动力说等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他们的理论非但没有抓住人的根本特性,反而返回自然的开端,遮蔽了人的本真-乌托邦精神,成为遮蔽真正人的掩体;布洛赫拒斥他们的静态的、无历史的人类本质观念,揭示出其思想根源于静态的思维方式;进而阐明乌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饥饿"是乌托邦精神的内在基础驱动力,人具有自己独特的远离任何动物性的开端,真正的人类精神历史是在不断满足由饥饿引发的不满的希望的基础上书写的,如果希望得不到满足,则意味着人生命的丧失.  相似文献   

16.
对精神分析的十大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据说,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一个人的行为提供了“真正的”解释,这个解释是这个人在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帮助下获得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特性。精神分析可能已经展示了无意识的思想、信念、动机、目的和情感。在《无意识》(1959年发表于《心灵》)这篇论文中,I.狄尔曼(I.Dilman)说:“那些我们作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精神深处的无意识’而加以谈论的东西是一组创新,‘精神分析的奠基者’使用它来研究人类精神”。(第446页)对于这个“创新组”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我提出十点质疑。狄尔曼欲使这个关系非神秘化。这个工作所面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论无意识与艺术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接着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联系意识阐释了无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认为,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实践,是在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创作活动的整个阶段,意识与无意识都必须协同发挥作用。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起到调节作用。(二)作为一种心理内容,无意识的东西能够经过意识的整合,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搞清人是怎样成为社会的人,并进而成为改造社会主体的。我国理论界普遍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获得既定社会文化、规范、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趋向于把人的社会化仅仅看作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内化的过程,一个单向的过程。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看到人的社会化不单表现为内化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一单向过程,而且还包含外化已内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体现出双向性。一、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双向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是以客观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存在于社会的。人是社会的客体这一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类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面临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些既定的社会文化为每个人类个体进行种种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人类个体对这些条件只能接受,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人类个体只有不断学  相似文献   

19.
刘美奂  赵雪玲 《探求》2000,(Z1):18-19
人类社会是一部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当前,我们必须在总结人类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采取辩证的态度,为此,我们应当首先了解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关社会开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 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