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尤金·奥尼尔对东方宗教思想的接触和研究不仅和他所崇拜的爱默生、叔本华、尼采、斯特林堡等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有关 ,而且和他早期对天主教幻想的破灭有关。不管是在他早期的海洋剧中 ,还是在他后期的悲剧作品中 ,奥尼尔和东方宗教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剧作家 ,奥尼尔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其作品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广度和艺术的巨大魅力在美国戏剧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2.
奥尼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对古老中国的道家文化的迷恋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戏剧风格和创作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奥尼尔的多部戏剧作品中,以《马克百万》和《喷泉》为例,作者在这两部剧作中表达了道家阴阳周期、对立统一以及事物无限循环发展的思想。事实上,奥尼尔对中国道家文化的迷恋和向往,是在寻求一种精神信仰,旨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里找到一种哲理来医治现代西方物质主义的病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已经逐步成为了美国剧坛的领军人物。同时,随着他的戏剧创作手法日趋成熟,奥尼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中国现代戏剧在20世纪20年代仍然处在"生长期",对国外剧作家关注的广泛度有限,而且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以及现代戏剧发展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关系密切等因素,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对国外剧作关注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以易卜生戏剧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上。因此,20年代的中国文坛对奥尼尔依然知之甚少。与此同时,对东方一直抱有深切向往的奥尼尔在1928年底开始了他的东方之行,作为对自己"终生理想"的一场实践。这次历时四个月的远游,不仅使奥尼尔个人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评论家大多承认奥尼尔创作前期和中期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浓厚,但对于其创作生涯的扛鼎之作《长日入夜行》,他们认为这是剧作家自东方思想中的退避与对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回归.本文认为《长日入夜行》中东方理念不仅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整个剧作充满着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对20世纪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尼尔的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从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因素,并且探讨作者自然主义倾向的源头———成长经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以及对东方哲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作为一个伟大的现代派作家,奥尼尔又远远超越了自然主义的局限,体现了他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通常采用静态方法,忽视从话语实践与身份的动态关系这一视角研究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事实上,奥尼尔对身份问题的关注源于作家爱尔兰移民后裔所处的种族主义的政治环境、父亲演艺生涯造成其童年漂泊的家庭环境及疯狂工业文明导致信仰缺失的社会语境。奥尼尔戏剧涉及与此相关的三方面的身份主题,表达了奥尼尔重构新身份的社会理想与人文追求:以爱尔兰人为原型创作少数族裔戏剧,真实再现边缘族裔的身份流浪和解构其负面形象;以其家庭生活为原型进行身份投射和自传虚构,书写家庭相处新模式;以工业社会为原型创作底层人戏剧,描写其身份危机和探讨重写身份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悲剧对古希腊人精神上的重要意义 ,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 ,奥尼尔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文章批驳了一些评论家的观点 ,并从奥尼尔在剧作中高扬的超出物质实利的梦想 ,以及其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为梦想努力奋斗、勇于舍弃一切的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个方面 ,肯定了他剧作中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象征,作为戏剧艺术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1888—1953)一生的四十多部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其早期戏剧深受象征主义影响,导师乔治·贝克说他“有时就是象征主义者”,①中期又尝试了具有丰富象征手法的表现主义,后期戏剧虽然回到现实主义,但象征手法仍然广泛采用。奥尼尔说:“各种象征使剧本意味深长。”②奥尼尔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多种多样、丰富多采,在增强戏剧表现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下面分别就角色象征、置景象征、道具象征、服装象征等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悲剧对古希腊人精神上的重要意义,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奥尼尔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文章批驳了一些评论家的观点,并从奥尼尔在剧作中高扬的超出物质实利的梦想,以及其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梦想努力奋斗、勇于舍弃一切的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个方面,肯定了他剧作中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文类,约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西方文学作品以戏剧的样态存在。戏剧是要表现冲突的。意蕴深刻的剧作,其冲突并不局限于人际冲突,也包括境况冲突。境况只有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才有可能成为冲突。将境况人化是剧作家表现境况冲突的有效途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初步尝试了境况的人化。奥尼尔在《琼斯皇》中绝妙地实现了境况的人化。奥尼尔在三个方面发展了丹纳的艺术哲学。借助于境况的人化,奥尼尔赋予其剧作以深刻的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屏风上》和《面纱》是毛姆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作品。毛姆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理解和阐释,透射出他坚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拯救西方世界的良方,也是拯救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强心剂的缘由。在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断探寻中,毛姆最终把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12.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13.
李安作为华人电影界的翘楚,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诉说着他的电影梦。文章从李安多元文化创作背景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角度出发,观照和审视他创作的东方电影中那些"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以《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为例,分析影片中东方女性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性格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中的嬗变。李安正是在东方传统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现代女性解放的双重审美文化矛盾冲突碰撞中,凸显了东方新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独立品格。这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东方女性打开了一扇天窗。  相似文献   

14.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容相济、杂糅而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着张恨水创作的文化心态.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消闲与责任两种文化心态始终矛盾地交织着.本文从张恨水的文化心态入手,将张恨水置于广阔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探究张恨水之为张恨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他们正确地处理了在东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由多元文化的冲突带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凭借对现代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对现代表述方式的不懈追求得到了西方文化界的认可和接受。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获奖频率突然加快,是以东方文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标志和体现。以后殖民文学视角分析几位英语作家的创作,可以引发对东方民族文化现实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8.
干宝的宗教信仰属于道教。其宗教观之形成与孙吴文化密切相关。佛教对于干宝的影响甚微。《搜神记》虽然为《法苑珠林》大量采录 ,其中故事多属于道教 ,佛教故事很少。把握干宝及其所处时代的道教文化精神 ,是解读这部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丘处机的道教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丘处机的生平及宗教活动,对其道教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功行,三教合一等宗教思想。通过对丘词某些具体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丘处机对全真道宗教思想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学影响的课题提出一个互文性的特殊挑战,因为影响的发生倾向于不规则和无意识的过程,很难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而当文学影响涉及跨文化的互动时,就更为困难,因为动机与接受,借用与实践之间的落差以及两个文化传统的介入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卞之琳成于1930-1937年的作品,展现了对作家的多元影响之间的必然的有机关联。卞之琳自己及很多批评家都明白指出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对其作品的影响,但是他对西方影响的敏感度,很可能源自中国传统的背景,尤其是道佛思想,因为现代主义诗学补充强化了诗人的中国根柢,为其创作提供了具体的表现策略。反之,卞之琳的道佛思想倾向也给予他接受现代主义诗学一个特殊的视野角度,从而构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文学交流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