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郁达夫是“为艺术派”创造社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创造社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之一。六十多年来,对他的小说创作、旧诗词、游记,以及生平思想,作了不少研究,但在一千多篇文论中,对他的散文,尤其是议论性散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郁达夫的散文,在新文学的散文创作中颇具特色,在二、三十年代有着相当的影响。他的议论性散文,常以其明晰的思想,热烈的情怀,大胆激越的反抗,震惊了当时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南洋时期的艺术散文为其政论杂文的锋芒及三十年代游记成就所掩 ,不大为研究者注意。这些散文可分为记游、记事、记人三类 ,三类散文贯穿着一个“以抗战为中心”的共同主题 ,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 ,是其整个散文创作中极富思想性的部分 ;在艺术上 ,也由早期的主观抒情趋向于客观的写实。其创作的量虽少 ,但仍有值得注意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我国现代散文理论的发展与成就:(一)二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散文理论由萌芽而发展,其主要建树在于现代散文观念的探讨与形成。(二)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在散文理论上,一方面是空前的活跃与繁荣;一方面是深刻的分歧与论争,在对散文艺术经验、散文艺术源流、散文发展道路诸问题的探讨上,均取得一定成就。(三)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散文理论虽然同散文创作一样,不似前一时期那样活跃与繁荣,但是一些观点、见解,却趋向成熟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至今,韩少华已在散文这块园地上苦苦耕耘了近三十个年头。早在六十年代初,他的叙事散文《序曲》发表后,便为人注目,其后得到郭小川、袁鹰、邓拓、周立波等前辈的鼓励与扶携。近三十年来,他的创作日趋丰厚,以热情洋溢的笔调,讴歌生活中的美。 纵观韩少华的散文创作,可以看出,他善于以精当细致的笔触,发自肺腑深处的缕缕真情,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在山川风貌、花木园林、人间百态之中挥洒自如,展开其巧妙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李建华  张凡 《南都学坛》2011,31(6):54-58
进入新时期的新疆文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新疆本土作家,他们在其作品创作过程中,大胆突破自身民族的文学传统,自觉地发挥自身民族特有的文化优势,以多样的创作形式、丰富的创作题材,拓展了新时期新疆文学的想象空间,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多样文体实验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有量的丰富,更有质的提高,形成了新时期新疆文学发展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6.
我国三十年代散文名家辈出。以写乡上散文而著称的李广田,以其别具山泽野趣的“画廊”而独标一帜。他的《画廊集》、《银狐集》等散文结集,在现代散文群星灿烂的天幕上,划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辉。李广田散文创作的艺术经验,值得散文创作者和研究者总结与借鉴。这里,我们择其主要,试选二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代散文作家中,吴伯箫的散文创作是别具特色的.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吴伯箫就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其后几十年中,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十分勤奋.三十年代发表的散文集《羽书》及《潞安风物》,就开始显露了他的创作特色;“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版的散文集《黑红点》,标志着他的创作走上了新路;而一  相似文献   

8.
20年来,江苏常州散文学会的作家作者,出于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出版了近30部散文专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地区的社会进步和风情世态,体现了全新的时代精神,并且形成了“实写”和“虚写”两个艺术流派。其中最具有思想深度的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大致有六个类别:文化散文、乡土散文、旅游散文、社会散文、科教散文和世情散文。代表常州地区散文创作的成就,也是新时期中国散文大观园中的一处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9.
散文题材是散文作品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散文创作具有不容梢加疏忽的引发和制约作用.离开了题材,创作主体就不可能对社会现实生活作审美的主观反映.歌德说得好:“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散文题材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国新时期散文题材现状又是如何呢?我认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在某些方面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但在题材取势和拓展生活广度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缺憾.这种缺憾具体表现在不少散文作家的艺术视野相当短浅和偏狭,题材的选择过于稚弱和琐小,份量过轻.原《散文》杂志主编石英曾对来稿所作统计,“忆及自己身边琐事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借花花草草抒发一般道理  相似文献   

10.
人们熟知小说家的巴金,而对散文家的巴金关注甚少。其实,巴金是从散文创作走上文学道路的。他从一九二二年初涉文苑写作的第一篇散文《可爱的人》开始,到八十年代创作《随想录》至今,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运用轻便自如的散文形式,辛勤劳作,以将近三十本,百余万字的散文奉献于世。这些作品在巴金笔耕中不仅以量取胜,而且还以他的丰姿绰约构建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中独具风韵,自成一体。据此,本文试作宏观勾勒。  相似文献   

11.
大陆学界对于处在台湾当代文学发生期的女性散文缺乏整体的独立研究。而1950年代是台湾女性散文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分水岭。迁台女作家们以学者散文、诗化散文、主妇散文等多元范式及广泛的取材意向、独特的女性意识、颇具建设性的写作理念等为台湾文坛的后来者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13.
刘笔农专力写作新华文坛1旧人旧事,在华文文学界可谓奇特现象。刘笔农文坛忆旧散文回忆新华作家的创作道路和心灵轨迹,展示了新华文坛历史风貌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之美。其运笔用墨自成一体,颇有特色且承继史家传统,保持客观立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承六朝之后,公私文翰,并用骈俪,而末流弊滋,浮滥冗缓,叙事论理,不能真切,于是韩愈倡为散行之文,远师先秦西汉,以朴质条鬯之体矫正魏晋以来排偶藻饰之风,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古文之体遂立。名为“古文”,实乃创新,虽取法先秦西汉,而能自具唐代新散文之风格,并非奴隶式之摹古也。  相似文献   

15.
出于明遗民的使命自觉和当代司马迁的文化选择,李世熊创作了相当一批忠愤之气磅礴四溢而又极富诗意和生气的散文,是一位名烛南天并辉映整个有清一代文坛的清初散文巨子。以李世熊、彭士望、魏禧、屈大均、王猷定、黄宗羲、张岱等为节点,明遗民的散文创作形成一个广袤浩大、百脉贯通的网络,在清初文坛俨然处于中枢地位,推动了一个史所罕见的散文创作繁荣时代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诗歌"活法"论已有较充分的研究,但对文章"活法"则极少有人论及。事实上,在吕本中诗歌"活法"论的影响和推动下,南宋文章学界一直涌动着主张"活法"的潮流,也许"调门"不如诗界高,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势头却一点也不逊色。南宋文章"活法"主要讲为文曲折和圆转,而尤其注意对古文"活法"的发掘,并将它运用到时文写作之中。与诗歌"活法"论一样,这深刻地影响了南宋及以后散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是“同光体”的领袖人物。本文拟通过参照与其同时代人的论述和其散文创作实践以及对他人文章的相关评语,以史说史,以文论文,归纳出其古文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传统,取法桐城却不同于桐城,此外又博采众家之长,蔚然成散原之文,在近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杨羽仪是新时期广东散文创作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前期作品一部分是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散文,一部分是描写岭南乡土、民风、人情的乡土散文,总体风格师承杨朔,以歌颂新时期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主调,追求诗意甜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内容不断丰富,创作风格有所转变,开始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挖掘,注重对现实生活中时代美的挖掘;创作视野进一步拓展,在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中,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对生活、历史、社会、人生进行反思,感情悲悯而超脱,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悲壮美,实现了创作内容及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