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董上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中国古代文学向有雅、俗之分。过去,人们只看到二者的区别,却忽视了二者的互补与交融。该文分别论述雅文学对俗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学习和化用,并论及二者互补、交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崇宏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媒介决定论和社会文化选择论。媒介决定论认为新科技带来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而社会文化选择论则认为先有社会文化语境的潜在"召唤",然后才出现相应的科技形式。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媒介决定论似乎占据主流,但是文化选择论对媒介决定论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新媒介的出现应该是在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召唤"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美学分属于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系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精神.本文以文化的价值悖论和美学发展中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运动为基点,分析中西方美学的价值精神、思维模式和历史发展,指出中西方美学的发展在于其价值精神的互补与交融,进而实现中西方审美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高旭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2):29-32
“异化”和“归化”一直成为翻译界同仁们争论和探讨的焦点话题。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归化”译法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已呈现它的滞后和不足。本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的背景下从文化交融和渗透的角度探讨了“异化”翻译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对异化译观作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坚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8-81
大众媒介在地域文化的交流和整合活动中,构建了新的地域文化交流观,将不同区域的文化关系放在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的互动框架中加以认识和阐释。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既是文化新变的推动机制,同时其自身也成为文化新变的组成部分。媒介文化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文化成果,以特有的文化力量建构地域文化新的生长因素。东北地区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应积极发掘大众传媒区域间互动传播的文化潜力,在媒介文化的推助下,构建东北地区地域文化交流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互补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与使用的统一体。不同的商品由于产自不同的国家、地区,甚至不同的劳动者,就蕴含了不同的文化,这是商品的文化价值。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无一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现象,本文拟作一新的尝试,从分析商品的文化价值入手,对国际贸易给予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蔡晓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109-112
社会的演进与发展离不开行为规范的选择与实施,法与德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区别与联系同在人类,互动与矛盾共存,理清二者本质区别及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乃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特别是对目前我国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道德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伍旻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72-74
当今世界文化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文化交流形式之一的翻译实际是一种文化交融。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灵活得当地运用,就能消除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障碍,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刘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34-39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异质文化交往和交融是乌兰牧骑令人瞩目并且不断革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乌兰牧骑主动辨别、吸收、整合不同文化,创作了很多广受好评的文艺作品,不断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拓展和提升了自身文化服务层次。从表现、特点、价值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乌兰牧骑的文化交融现象,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文化交融来整体把握,以社会主义导向性、主动性、双向性、时代性来探求规律,以多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与繁荣的有力保证、文化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支撑来承载意义。这样的分析既有助于为乌兰牧骑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机遇和可能,也可以为文化的交往和交融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介生产、传播着特定的文化产品及观念,并总会体现 某种文化规范与精神导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媒介作为一般文化存在的特质被政治化所遮蔽,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文化的失衡。而近年来,社会文化日趋丰富,媒介文化走出了政治化的困境,从政治文化中逐渐分离出世俗文化。这种演变具体表现在媒介理念、结构、形式及传播内容的变化几方面,与此同时,媒介世俗文化自身展现出了它的魅力。文化本属于社会大众,世俗文化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乃是文化的归位。 相似文献
11.
周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66-68
大众传媒是对外政治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实力决定着一国对外政治传播的影响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媒对外政治传播重视对外政治信息传播中文化因素的运用及与对外文化传播的配合推进以达致理想的影响力。在追求政治传播影响力的过程中,传媒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和呈现现代中国当中寻求到平衡的支点,是后续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荣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1-82
主持人语:世界在变化。这种变化也会体现在文学研究领域。20世纪初期,俄国现实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把文学研究由传统的注重文学思想、所指涉的对象转到将文学语言视为文学的本体的变化;到了20世纪中期的结构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文学的文体成为了 相似文献
13.
王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3-117
样板戏作为文革时期最具权威力量的文艺形式,依托国家权力机构的参与性力量获得了这一时期文艺传播的唯一合法权力。借助于全媒体的传播,样板戏将宰制意识形态渗入世俗生活之中,达致通俗性、普泛性目的,在文艺信息匮乏的文革时期,全媒体的传播使样板戏形成了普遍的信息环境,文化霸权在此信息环境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确立。样板戏的全媒体传播过程,帮助建构了全民共享的民族文化仪式,从而将个体整合到集体之中,强化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形成维系整个社会的统一调子。 相似文献
14.
彭小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87-90
跨文化交流已成为全球化时代越来越普遍的活动。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之故,学界和民间对跨文化交流都还缺少足够的经验,对文化间交流的后果忧心忡忡,出于传统文化会由于文化间的交流而受到侵蚀的担忧,生发出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其实,这样的担忧并无必要,因为文化交流的趋势既无法回避,也不能改变。理性的、建设性的办法是建立和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不以是否"中国的"为评价、取舍的标准,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张晓冰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76-78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 ,新闻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竞争的局面正在形成。网络传播的优势何在 ,如何实现网络新闻传播 ,以及传播环节技术如何运用 ,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丁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04-107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英语的教学实践对交际文化的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拟就词语的象征、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交际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63-70
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误读现象,并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交往中实际还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恰恰是新文化产生和创造的前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者如汉唐间佛教和明清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可消除,其影响也是得失兼备,因此要在平衡不同文化现象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文化成长与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网络实现了对普通民众话语权的解放,具有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舆论优势,但以"草根性"为根本特征的网络舆论也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及公信力来积极助推、正确引导。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彼此互设议程、互为促进力,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