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学森刚刚辞世,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给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写了<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的公开信,一时间, "钱学森之问"变成了网友之问,媒体之间,学者之问、教育之问,国家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直指我们的教育,再次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质询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钱学森之问”,质问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需要从研究中国科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0,(19):F0004-F0004
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慰藉。“雨砸学道”培养了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铭记“校训”,坚持写·‘成长日记”.培养了我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合作体”中,我们提高了管理与合作能力。雨田“杰出青少年培养模式”已在不断地摸索中构建。  相似文献   

4.
钱颖一 《决策探索》2014,(18):19-20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相似文献   

5.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涌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科举考试中也不乏能人辈出,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人在各个领域往往都是凭借着自身的卓越才学谋取官职或者扬名立万,也成就了科学、文学、数学等其他领域不凡的成就。因此,在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被西方的通力协作打败时,我们茫然了;当其他国家的高科技水平远远领先我们时,我们懵了;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出时,我们惊呆了……  相似文献   

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人才兴、社会兴.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刺痛国人内心的同时,中国现行教育何去何从再度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如今,大师早已西行,他留下的世纪之问人们还在苦苦寻求解答。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那么,封建思想是怎样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呢?江苏大学教授王长乐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著名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去世之前,曾满怀忧虑地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安徽十一个教授联名上书新教育部长袁贵仁,希望他能够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抽象的回答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具体地变革,涉及到很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今天,"钱学森之问"的现实意义愈加凸显,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挖掘钱学森的担忧被概括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14年,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支出达13400亿元,其中企业RD支出占76%以上。  相似文献   

10.
设计背景:《钱学森》与《天游峰的扫路人》、《海天骄子》、《杂交水稻之父》(此为略读课文)共同构成了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均已写人为主。《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虽然不长,语言简洁、朴素,但简单中见深情,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挚心。钱学森对祖国深深的爱是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而“言为心声”,本文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但凡非常之人,必举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就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非常之人。他胸怀满腔赤子之情,攀登世界科技之巅,为国家强盛创建了奇特之功,他的名字同辉日月,独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二十分钟     
11岁那年的一天,我和爸爸照例出门去散步.经过北区河畔殡仪馆门口的时候,爸爸突然停住脚步,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几点了?”我看了看表,告诉他是10点25分。然后爸爸问我看到了什么。“没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我回答,“一群人——大概,150个左右,正排队进殡仪馆。”“嗯,眼力不错。”爸爸满意地点点头,接着他提起别的话题,跟我讨论起体育新闻来。说了快半小时,我发现他还没有离开殡仪馆的意思,就问:“我们要不要继续散步?”  相似文献   

13.
范作惠 《办公室业务》2011,(11):49-50,51
历届美国总统都有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的传统和习惯,其中许多经典名句至今被人们所引用或津津乐道,并在美国社会中产生着重大影响。比如罗斯福总统的“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肯尼迪总统的“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及奥巴马总统的“Yes,wecan.”(是的,我们能)等。然而却很少人知道,这些著名语句并非出自总统本人之口,而是出自他们的文字工作秘书或首席撰稿人之手。  相似文献   

14.
伊明 《决策》2009,(10):43-43
以下四则狡免故事虽然是很古老,但是一直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读之,想之,人生处世不是这样吗?[之一]小白兔蹦蹦跳跳到面包房,问:“老板,你们有没有一百个小面包啊?”老板回答:“真抱歉,没有那么多。”“这样啊!”小白兔垂头丧气地走了。第二天,小白兔又去面包房问同样的问题。老板还是回答没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被查处的贪官身后大多数都有“大师”的身影。他们或因官迷心窍,求“大师”指点升官捷径;或因做了亏心事,在反腐高压下惶惶不可终日,企求在菩萨的保佑下,逢凶化吉,逃避打击。在没有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中,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也不少。有的领导干部家里堂而皇之地供奉着玉帝、观世音等神像;有的领导干部遇事都要问神灵、算日子。领导干部求神拜佛之风凸现了当前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方面的“软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学校管理,应当尊重教师的自尊心,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这些常谈的问题却又随时可见:A中学“教师教学绩效公告栏”期期翻新,B完小借人事制度改革之机全面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待岗)”。诸如此类告诉我们,尊重教师自尊心这个老问  相似文献   

17.
你快乐吗?在做痛苦调查访谈时,我们问。然后,一阵茫然。快乐的事,痛苦的事,谁都会有的。但是,当一问到此类问题,“怎么说呢”不自觉地成了大家的一句口头禅。渐渐地,让人感觉不知道是因为痛苦过多,还是快乐过多,以致让大家都麻木了。2004年,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到中国与众多企业家对话,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头子自始至终的激情、童真和阵阵快乐。与之相对照的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是多么的理性和“成熟”。这与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灌输一种让人失去纯  相似文献   

18.
周江 《决策》2009,(10):22-25
1949年10月1日,钱学森在美国的家中坐立不安,他在客厅里踱着步子一刻不停,终于期冀已久的电话铃响起。“说慢点,请大点声,说得详细些,请再慢些”钱学森听着,听着,手不停颤抖……电话来自北京,向他转达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接完了电话的钱学森对着窗外陷入沉思,长久回味着刚才从声筒里听到的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一颗赤子之心想立刻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去世之前,曾满怀忧虑地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安徽十一个教授联名上书新教育部长袁贵仁,希望他能够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抽象的回答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具体地变革,涉及到很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杨树诚 《领导文萃》2011,(22):100-102
只要是中国人,都对馒头比较了解,我现在要问的是:馒头是怎么做成的? “当然是用面做成的。”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其实不然,我们忽略了水在做馒头时的作用。 有句话叫做“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这是做馒头的基本方法。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其实做馒头与做企业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可以称之为“馒头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