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社会公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价值目标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从现实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型社会。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当代中国的和谐问题本质上是由经济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引起的。由于制度变迁带来了利益结构的调整,在利益关系变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和谐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是实现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和谐,而社会公正则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阶层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阶层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协调阶层利益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协调我国阶层利益关系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利益的急剧分化严重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确立利益协调原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社会关系加以协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践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我们社会中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依然严重,各种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要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找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协调有序状态,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的实质在于利益关系的和谐。当前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利益关系的失衡,因此促进和实现利益均衡,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而促进和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均衡和谐,关键是要致力于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高君 《江汉论坛》2008,(3):45-48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主要基础和重要措施.要分析当前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及其成因,把握社会转型中利益关系变化的规律,寻找经济增长与利益格局均衡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益关系和谐的新机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同步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应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容纳和共存,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实现利益的协调和共存等利益均衡的关键是相应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譬如,建立有效的利益公平分配机制,加强弱势群体生存的立法工作,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的宪政制度安排.如环境保护制度、顺畅的社会流动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制度、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宽容与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等.我国宪政建设的目标是生态宪政建设、人本宪政建设、和谐宪政建设.生态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本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和谐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宪政建设,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实 《阴山学刊》2005,18(4):125-12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人本的社会、利益协调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运转需要法治机制支撑。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通过立法、守法和司法等重要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彰显法治精神,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白琳  白瑛 《兰州学刊》2007,3(6):62-64
利益协调是实现初级阶段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初级阶段利益需要协调具有理论与现实依据,利益可以协调也具备了条件,利益协调过程中可能并且已经存在的限制因素,实现利益协调需要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与具体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利益关系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微观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刘涛 《齐鲁学刊》2007,(2):131-133
实现利益和谐,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社会公平提供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当然是要构建一个利益和谐的社会。具体要从利益制度的安排入手,以机制的力量来解决利益矛盾,如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冲突调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选择模式,是一个由众多目标要素构成的、全面系统的有机体系。从和谐社会的内容上看,其目标要素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群体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和谐;从和谐社会的表现形式上看,其目标要素反映在两个层面:一是完善有效的社会和谐机制,二是有序稳健的社会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建平 《晋阳学刊》2005,1(6):26-32
追求和谐一直是中华文明演绎的主题,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可谓生生不息。追求秩序、崇尚和谐作为我们一种深厚的文化情结无疑也是我们当前提出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制度伦理具有规范、协调和创新等功能,这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来说是不无助益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更为关键的是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是可公度、可通约的,二者都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马克思所谓“大写的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深层次的问题域,同时这些也是二者在伦理生态方面重要的整合点与互动点,可以说,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有机统一之境界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层和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重要的新的研究课题。新的历史时期,阶层和谐具有新的内涵:突出了公平正义重要原则、体现了利益共享社会准则、强调了融合互动促进作用。其新的特征是:反映了国家主体意志新特征、体现了阶层结构科学新特征、保证了国家全面发展新特征。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阶层和谐奠定了社会制度稳固的基础、形成了意识形态统一的氛围、构筑了社会有序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王满  李蕾 《河北学刊》2008,28(2):248-251
从多元文化视角及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述公共艺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具有独特意义。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公众艺术,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塑造和谐的社会生存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现象,需要从体制、意识、内涵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管理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本文属于一个框架性的研究,主要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理念与目标、方向与路径、创新的基础与重点等基础性问题作一个的探索性的分析,以期成为总结与研究各地创新经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校心理和谐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的心理和谐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和谐教育对构建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和保障权利的社会。权利结构的分化必然引发社会的分化,而权利的和谐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正义的社会要求社会制度安排保障权利的公正和谐,权利的公正和谐成为社会和谐的实质。在改革进程中,权利结构的分化整合及其制度建构,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在权利与责任对等基础上实现权利和谐的社会制度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