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2.
兴起于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诱惑力,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不论是蹇先艾笔下贵州山乡冷酷的《水葬》,还是王鲁彦书中浙东农村魔杖般的《黄金》;也不论是许杰胸中飘动的《惨雾》,还是台静农倾心的《天二哥》……,无不浸透着乡恋、乡情.乡愁、乡思。寓居北京的青年作家们,用自己的胸臆抒写着对故乡的一片柔情和满腹悲哀。故乡的山水人事,“剪不断,理还乱”,使他们几番思绪飘零,魂牵梦萦。以写实主义风貌展示了中国农村二、三十年代社会面影的乡土文学,理所当然地得到人们首肯。然而,对于乡土文学的一个支系——田园风光小说,人们的注意是不够的。许多人走进乡土文学的大厅,只对揭示乡土苦难的小说流连忘返,却忘了倾听  相似文献   

3.
我今天来到家乡的大学,有一种归乡情更怯的惶恐.在座的有不少是北方学生,荆州毫无疑问是我的家乡,对你们来说也应是家乡--第二故乡,你们要在这里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毕业后有可能留在这里工作.而我却成了永远的游子,想来有点心酸.我今天想讲两个问题,乡土和乡土文学以及写作的理由.因为我回到了家乡,我想讲讲乡土.  相似文献   

4.
在三十年代有位评论家说,“我们应当知道鲁迅是我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自从他创造了这一派文学以后,表现‘地方土彩’(Loclcolor)变成新文学界口头禅,乡土文学家也彬彬辈出,至今尚成为文坛一派势力。”(苏雪林《<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二十年代初有些作者开始注意到农村的题材,反映农民与妇女的疾苦,如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等等,但还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鲁迅《故乡》的发表,才真正开拓了“乡土文学”的新道路。1923年前后,就出现了一批乡土作家群:象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蹇先艾、斐文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乡土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许钦文就是当时蜚声文坛的乡土作家之一。鲁迅曾说:“许钦文自命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乡土作家大多是自小生长在农村为生活所迫走异路逃异地的知识青年,在陌生的都市文化的隔膜里、落魄的生活处境的孤寂中,心头萦绕着浓郁的乡土之情,在深切感受到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思潮与古老乡村的衰败落后  相似文献   

6.
《边城》创作于旧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是乡土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作品.乡土文学不是沈从文的首创,但以乡土抒情为主题,以浓郁的故乡情结为表现内容的创作手法,却使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急速,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境下,乡土抒情的共时性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乡土美学是在现代化中国特殊国情下实现的乡土审美建构。乡土美学在其建构过程中,对“乡土”这一词语的内涵的界定,成为乡土美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因此通过将“乡土”与“故乡”、“民间”辨析,可以见出乡土美学中“乡土”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与文化层面的“乡土”有别,村落属自然、社会形态。现代以来叙写乡村的小说,多以“乡土文学”名之,侧重其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论辩成为论“乡土文学”必备的思想装置。长期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出现了概念化、观念化,多由此而引发。与其他乡土叙事不同,《白鹿原》是一种中性的“村落”叙事,作家以地方志、传说等民间史为基,将散落的小历史凝聚为独特的村落秘史,小说兼具史诗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白鹿传说,白鹿村陈设的门楼、祠堂、戏台、六棱砖塔等建筑,在充当文化符号之同时,构成了叙事的内在动力。《白鹿原》对地方志的文学化用与村落的文化赋形,也为当代文学如实地反映村落形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马华乡土文学,指的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其发展道路。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烛照乡土之恶,从现代的审美标准来观照乡土中的民俗风尚,表达人类对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生活境界的向往。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马华乡土文学对原始风情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对反映民族间的关系更加慎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十分敏感。这些不同方面对于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我国乡土文学应在表现文化的多样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但他那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却在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划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对湘西文化风俗和自然美的世界,作了系统地、整体性的描绘,而且在整个的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其他乡土文学的美学倾向。在鲁迅影响下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着力于对丑的暴露,而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文学却侧重于对美的挖掘。  相似文献   

11.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学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后形成的最早的文学流派.对有关乡土文学,特别是2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研究问题,如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的分类、民俗的地方性等问题进行评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的乡土文学理论和创作萌芽于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诞生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世界乡土文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乡土”、“乡巴佬”(文学形象)、“乡土变迁”、“乡土理性”、“乡土叙事”、“乡下人”(创作主体)六要素。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包括两个基本类型,分别是:自然和社会、乡下“小人物”和乡下“大人物”、 经济和观念、认知理性和范式理性、方言土语的运用和文体的创新、个人的因素和时代因素。这六要素十二类型涉及乡土文学创作的地域特征、人物形象特征、时代特征、思想特征、艺术特征、创作主体特征。乡土文学六要素是判断乡土文学基本范围的标尺。六要素的质量高下及其与民族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相结合的状况,也是判定其乡土文学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学是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类别。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是探寻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内在关系的必要途径。为此,选择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先生与西方三大杰出乡土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进行分析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乡土小说为视角,透过鲁迅与哈代乡土小说中的依恋自然情结、悲剧性主题及人道主义等相似点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作品的本质差异,即鲁迅乡土小说的社会性(强调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与哈代乡土小说的哲学性(强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两种差异构成了东、西方乡土作家作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16.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我第五次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绥中. 我与绥中有“三情”:友情、爱情和乡情.我在那里收获了友情,捕捉了爱情,还留下了深深的乡土之情. 1958年夏,我从辽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绥中第二中学(又名前所中学),一直工作到1963年夏调到海城中学.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南文学是什么?挂牌的标签已经有好几种:“横断意识”、“边地小说”、“红土诗派”、“西南边塞诗”。 但总的来说云南文学应是乡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结合,它的方向与未来只能是多元、放射状的。希图用一个口号钳制住云南文学的走向,是不科学,不全面,事实上办不到的。 乡土文学是区域的,民族文学则是民族的。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体现出本民族在社会生活、思想情绪、心理素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而乡土文学体现的则是统一民族制约下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