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我们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现实基础。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要注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坚决摈弃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从而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 ,继承资本主义时代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和客观要求。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制度 ,解决好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与继承、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与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地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4.
论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所造就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尤其如此。马克思说过,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①列宁进一步指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继承和发展 ,它应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为此 ,必须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 ,学习西方的政治管理经验。包括 :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有益的民主原则、民主形式、民主方法 ;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 ;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有益做法 ;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 ,等等。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坚持扬弃和创新的原则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注意反“左”防右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杜奋根,赵翠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必然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共处。这两种制度性质虽然不同,但在共处的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发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联系和合作。在两种制度的经济竞赛中,社会...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不仅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而且使这一思想更加丰富,并得到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这一思想,对我们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继承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也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樊文娥 《学术论坛》2001,19(5):20-22
马克思在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肯定成果,以发展社会主义;列宁把这一理论首次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而毛泽东、邓小平把这一理论赋予中国特色,实现了理论的跃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总结了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光芝 《东岳论丛》2003,24(4):131-132
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成果已成为党和国家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 ,但仍需要从理论上给予系统的说明。马克思曾提出了“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的主张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亦据此提出类似的观点。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相似的存在背景 ,借鉴资本主义有恰当的契合点 ,因而吸收资本主义肯定性成果发展社会主义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一、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历史依据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提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尖锐对立的社会制度,但这种对立并不能改变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身轨道。社会主义不能“无中生有”,它必须继承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明成果,才能进一步创造…  相似文献   

13.
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不可忽略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为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它与其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起,构成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完整理论内涵。缺失它,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不能体现,人民就缺乏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社会主义国家就缺少凝聚力。任何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能为此付出巨大努力,必然面临巨大危险。  相似文献   

14.
张菊香 《兰州学刊》2007,1(1):73-75
占有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是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落后国家必须发展自己特有的历史条件,并以西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才能占有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积极成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必将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活运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在相互依赖、相互吸收、相互利用中各自求得发展,构成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根本对立,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一球两制”的态势下和世界经济趋向国际化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形成世界性生产体系和销售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双方特别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只有在斗争中注意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不大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就不能尽快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依赖的矛盾同一性,正确地加以处理和运用,使之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发挥作用,在当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任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地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连接性,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基础。与之相应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7.
在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问题上,列宁认为,应该利用这些文明成果以恢复和发展苏俄的经济文化。他反对抽象地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有原则地退却。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思考的中心问题 ,利用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列宁深入地论述了利用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列宁对此曾作过大量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今天,对列宁的这些思想加以研究,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必要性 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俄国共产党内曾发生过激烈争论。一部分捍卫“共产主义纯洁性”的人认为,要彻底抛弃旧俄国的一切东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  相似文献   

20.
谈到要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为“香港”,有人十分反感,认为,这是要进一步把深圳变为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特区。这并不奇怪。早在深圳特区刚刚建立,就迎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责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尤其每当特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某些挫折和困难时,指责声更是不绝于耳。可以说,在深圳特区问题上,“姓社”“姓资”的争论,其激烈复杂的程度,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少见的。事关特区性质及其发展前途,不能不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