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和"东方主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的不平等和对峙状态凸显,东方要在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前提下,识别抵制西方东方主义的文化侵袭与后殖民态势,积极为建设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而努力。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恰好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制胜法宝,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有了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的研究》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维度和阅读范式。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东方和西方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与文化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此产生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和地理~文化分离论的分野。地理一文化重合论主张在东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即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重合的。地理一文化分离论则相反,即认为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分离的。本文主张后者,对李大钊、萨义德、霍布森等人的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做了全面梳理,并用史实对之做了批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兴起,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首当其冲的要属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较为详尽的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象,无情的批判了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研究一切社会文本和文化文本,为全球化提供一种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国人颇热衷于区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而东西方文化也确实有不少差异。比如东方,当然这里说的东方主要是指中国,崇尚"性本善",并由对人性善的认知形成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却崇尚"原罪说",并由对人性恶的认知形成一种罪感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其本源来讲,也许不相伯仲各有千秋,但从其传承、演变和发展来看,就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了。  相似文献   

6.
杜平 《社会科学》2004,(6):116-121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西方的“东方情结”一直主导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西方何以迷恋东方 ?而东方在西方世界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西方的“东方情结”是迷恋与批判意识的混合 ,无论是出于对东方的浪漫化或是对东方的好奇 ,西方表现出的“东方情结”都是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超越的内在需要 ,也是西方文化“焦虑”的表现。“东方情结”包含着西方对东方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这一复杂情感的理解 ,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知识界“东方转向”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邾,又称邹,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落方国,西周初年所封的鲁国乃古代东方的奄国之地。两国域内著名的"汶阳之田"与"泗西之地",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文明。这一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岳石文化与晚商文化的冲击、西周文化东渐与邾奄文化的交融、春秋人文思潮与邾鲁文化的形成。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8.
张铁云  张昆 《中州学刊》2022,(8):161-167
偏见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种认知罔顾事实和对话,是主体自身情感、信念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固有缺陷之外化表征。在西方跨文化传播中,东方被贴“标签”及至遭遇刻板偏见,乃为一般事实。直面此种现象,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逻辑搭建多囿于政治理念、国家利益、大众传媒等视野,相对疏于社会文化心理进路的考察。理性主义构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柱石,展现出西方社会“意欲”向外投射的根本要求,推动了现代性进程,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危机也引致西方跨文化传播陷入“他者化叙事”泥淖。这不仅体现在西方媒体建构东方形象的非理性修辞和话语表达,而“东方主义”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其概念内涵及生成机制与理性主义偏好之间的深度关联,更隐喻出省思理性主义对西方话语生产的影响还需扎根理念空间。  相似文献   

9.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把人类文化看作是由东西方文化所组成,那么,人类伦理精神也就应是东西方伦理精神组成的。东方伦理文化是指亚非地区人民所崇奉的大众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日常伦理心态和道德情感结构。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以及所奉行的文化系统,东方各国人民世代繁衍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各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体系。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伦理典籍和洞察人生宇宙的道德教义,所以从伦理发生学意义讲,东方文化更是人类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蒋承勇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9-104,158
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东方想象”承载了异国情调的符码,其鲜明特征是:用东方主义的话语,讲述和编织以西方世界为视点的故事,将西方中心主义内化于东方式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在对“东方”的想象与改写中,作者习惯于用人类学家或种族志学者的视角去看待异质文化,流露出“欧化”知识精英的优越感.博氏的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具体呈现为三种话语策略:历史虚构、镜式书写、启蒙范式.  相似文献   

13.
郭卫东 《天府新论》2014,(4):134-141
地理发现启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性的"商业网络"自兹构建。但由西方人所开启的16世纪之后的国际贸易,实际上主要不是西方与东方间的交换,而是西方人利用东方物品的交换,西人只是充当居间牟利者的角色。这是那时的东方经济不输西方经济的表征,也是血与火的殖民地掠夺经济的反映。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重要国家的工业革命完成,机器生产的工业品以其质优价廉,与东方产品之间形成比较优势,古老的东方贸易圈衰落,西方工业品支配的贸易圈独大。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历了近现代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活力的精华 ;文化输出就是要让世界重新“发现”东方 ,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东方声音” ,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总体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彪西《月光》的音乐分析和李赫特与阿劳两位演奏家的版本对比,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曲式结构、速度表情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演奏处理、情感表达上也会有更深的体会。《月光》的演奏,需要在"意会"作曲家所要表现的美好意境的同时,用恰到好处的音乐语言把它"言传"开来。将属于西方的钢琴音乐文化演绎成中国化、东方化,也是广大中国钢琴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对东方的征服(334-323B.C)标志着古代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亚历山大东征所创造的时局中产生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联合体,它延续了将近一千年,一直到被伊斯兰征服而摧毁为止.亚历山大所缔造的这一新的历史事实使得西方与东方的融合成为可能."西方"在这里指的是坐落在爱琴海周围的地域,而"东方"是指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地区,由埃及延伸到印度边界.尽管亚历山大的政治创造随着他自己的去世而瓦解,然而从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其进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并没有受到干扰,一方面,几个继承者(Diado-chi)王国之间的地域性融合正在进行,另一方面,一种它们所共同的、本质上超民族的希腊化文明随之兴起.当罗马最终解散了这些分散的政治实体,把它们编入到帝国的行省中去的时候,她只不过是给予这个同质体以形式,其实它早就已经超越国家边界而盛行了.①  相似文献   

17.
龚刚 《社会科学》2022,(1):175-183
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中国话语建构是学界难题,后东方主义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作出阐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建构是一种叙事可能,然而,真理观与身份、视角之间的"悖论"以及从话语理论到话语霸权的"转变"使其陷入窘境。后东方主义力图从中拓立出另一种叙事可能;以代言政治衍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消费群体多元化的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后东方主义叙事语境加深了好莱坞的叙事焦虑,为中国传奇重构提供了契机。中国人逐渐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这一过程将伴随东方主义叙事的解构与后东方主义叙事模式的开启。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文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西方文化之我见李慎之葛剑雄先生《我看东西方文化》一文中详细说明了东方和西方的概念,对于澄清目前文化讨论中的概念极有贡献。现在提出几点意见,以为补充,并与葛先生商榷。一、到底什么是西方,什么是东方?我历来反对随意使用东方文化这个名词,西方文化因为有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类海洋文化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海洋文化理论的基本范畴,是由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较完整地提出,但这一理论的创始者,同时又是西方歧视东方文化观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近二百年来西方攻击东方世界的理论,几乎都可以在黑格尔的著作《历史哲学》中找到理论根据。乃至在一段时间内,有许多人一看到海洋文化理论,便以为这是在向东方文化挑战。当然,它确实被人利用过。在研究历史上中国的海洋文化时,我们肯定不能以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那只会使我们进入历史的误区,我们必须建立和创造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一方面扫除人们对海洋文化理论的误会…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西方一元化倾向,由于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非西方世界的文化精神,因此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精神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科学思想前进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这都促使人们日益重新认识东方的文化精神,并再次回到文化多元化问题上来。文明道路的问题因此在文化学的讨论中也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想围绕着这一问题,对中国文化的中国道路提出某种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