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作为区域文学史,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深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学观在薇拉·凯瑟的创作过程中影响着其小说中人物身份的建构。凯瑟以地域文学创作观念,即地域的丧失、欧洲传统文化的坚守、地域主义女性文学观、印第安文化的认同等,构建了一个个多重复杂的文学地域身份,如女性拓荒者、移民"民族"身份、印弟安文化身份等,以更加细致、变通和辩证的态度阐释文学创作和地域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经过疏离、召唤、契合的过程,逐渐建构起当代文学理论的本土化形态。指出疏离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脱节;召唤就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困境吁求文学创作的经验充实,文学创作的众声喧哗召唤文学理论的主动介入;契合就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经验的共同基础上,介入文学现实,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学体验资源,最终实现当代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创作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经过疏离、召唤、契合的过程,逐渐建构起当代文学理论的本土化形态。指出疏离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脱节;召唤就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困境吁求文学创作的经验充实,文学创作的众声喧哗召唤文学理论的主动介入;契合就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经验的共同基础上,介入文学现实,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学体验资源,最终实现当代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创作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创作中,只有把本民族最根本的质置于文学作品中,才能与世界大文化进行广泛的沟通融汇,文学的民族性最能显示其世界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地域差异是导致文学创作风格有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所以得以命名,正是源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然而,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间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成为地域分野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地域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促成主流文学样式的发展,同时,独特的文化也铸就了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学品格。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地域文学的精魂之所在。本文试图以自然地理坐标系为参考系,浅析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作家首先是区域型作家,他们受到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熏陶和浸染,吸收了地域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特性,并把这种内在积淀与外在世界、个体经验和多元文化进行碰撞,从而走向更广阔、更坚实的文学精神存在。所以,对于地域文学的思考其实是为了寻找地理文化与人的精神关系和文学意义的起承转合,透过地域文学不仅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更能够寻找区域文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作为一个不断沉积而稳固的地理区域,广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