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游论读书     
陆游爱书,读书,著书。在他漫长的八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他的生命和书分不开,他的事业同样和书分不开。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在一部八十五卷的《剑南诗稿》中,仅以“读书”名题者即有五十七题(有的同题下有好几首诗)。“独喜遗缟不我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史,都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  相似文献   

2.
刘理 《社会科学论坛》2009,(11):152-157
每个读书人大都会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多年的读书经历,我养成了“以貌取书”的习惯:先看出版社和书的印制以及著者和书名。余三定主编,六十七位学者合著,洋洋六十七万字,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4.
这句诗是说士人读书最好能有女人在一旁伴读。最近有人在报纸上著文,以为这是词人茫然的想象,如实有其事恐怕心要旁骛,书读不成了。这话我甚同意,我认为读书贵在专一,不一定如古人所说“头悬梁”、“锥刺股”,但如有娇姿在旁,岂能不为之分心乎?正如《孟子》所说“奕秋诲奕”之比。  相似文献   

5.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6.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各种各样的书都看。阅读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变得聪慧。阅读,我要为你“打call”!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周日上午,妈妈带我去了安徽博物院,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走近徽州古建筑”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活着干啥     
在一次颇为丰美的晚宴上,友人笑问我:“你吃肉吗?喝酒吗?喝咖啡吗?跳舞吗?旅游吗?打麻将吗?唱卡拉OK吗?”待我一一回答都不会享受都不曾爱好时,即见他十分惊讶感慨遗憾地又问:“那你活着干啥?”我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作答。 回家的路上,行人往来,万家灯火,我突然思如泉涌。撇开活着为革命、为四化、为人民、为祖国的豪言壮语,单就下班后、双休日的业余时间而言,生活的天地该是多么广阔!生活的乐趣该是多么丰富啊! 我可以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科学文明的海洋,书是遨游天下的神奇之舟,书是陶冶性情的太极之炉。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惟书有色,艳于  相似文献   

9.
我是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的一个四级钳工,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断断续续总共只念了四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一九四八年春天,便进入当时的中法求新造船厂(现在的求新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我自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一九五七年六月份又回到自己的母厂。我学哲学起初是不自觉的。一九五二年以前,我虽然一贯爱好读书,但是已记不起有没有看过哲学书,只记得一九五二年在东北时,一天“东北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一个同志问我:“周宝林你书看过很多,这一篇文章你看过没有?”我摇摇头,他说:“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读完这篇文章,从此后,  相似文献   

10.
每个读书人大都会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多年的读书经历,我养成了"以貌取书"的习惯:先看出版社和书的印制以及著者和书名.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养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人生。读书,对于老年人更是益寿良方。  相似文献   

12.
《艾思奇文集》出版了。在它的第一卷里收进了《大众哲学》一书初版本的全文。这本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书在帮助人民大众,尤其是帮助青年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武器这一点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众哲学》这本书,实际上是我的一位极好的启蒙老师。三十年代前半期,我是刚从美术专科学校读书出来的一个左派青年。因为犯了“爱国罪”,  相似文献   

13.
英语泛读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那不同凡响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对泛读教学中的几个环节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泛读课的“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意思是有些书浅尝既可,另一些书要大口吞下,而少数书则必须细细咀嚼和消化。前两种读书方法可理解为泛读,后一  相似文献   

14.
一1954年出生的陈平原.也属于被“文革”耽搁了的一代.他初中毕业后当了整整8年“下乡知青”.他自己说:“我生也晚.赶不上那书肆林立的年代.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许多人家正忙着卖书、烧书.当我开始买书的时候.书店里又只有《朝霞》、《法家著作选读》之类.再加上各式  相似文献   

15.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买不起蜡烛,夜里无法读书。匡衡无法读书,心里很难受,他来到富有的邻居家,说要夜间借用一块地方读书。邻居很瞧不起穷人,对他说:“你既然买不起蜡烛,那还读什么书啊!”他听了十分气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相似文献   

16.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17.
人生书旅     
对于一个学者而言 ,人生书旅许是最简单亦最精当的概括。尤其是对我而言 ,二十几年书里书外徘徊探求的朝圣之路 ,不仅是对漫漫人生 ,也是对曲折心路的最佳诠释。这是对读书、做人的求索 ,这是对心性、品识的拔卓。可谓 :万籁书中 ,人生求索。一、读书 ,是我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有人说 ,读书是一场文化苦旅 ,因为它必须耐尽孤独与寂寞 ,受尽磨砺与清贫 ;必须抛弃世俗的纷扰 ,以淡泊澄明的心境对待方可达到 ,但于我而言 ,读书的况味在很多时候 ,带给我的都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 1980年 ,我以衡山一中 (今岳云中学 )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全国…  相似文献   

18.
○韩老师,您是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属于“七七级”,又是中国较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有着深厚的海外学术背景,能和我们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吗?●我进入历史学术研究领域的经过比较“奇怪”,从自学到客串。我对历史的兴趣开始于“文革”期间。家庭受到“文革”冲击,父亲被关在厦门大学“牛棚”,九岁的我每天要过海给他送饭。作为“黑帮”子弟,我自身处境艰险,平日不敢出门,躲在家里读书。家里大多是历史书,最初读吴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后来又读历史小说等,背诵古文诗词,不知不觉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文革”初期,日本学者堀敏一给我…  相似文献   

19.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末年汪洙的《神童诗·劝学》。《劝学》诗宣扬“读书作官”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诗所阐明“读书为上”的观点,我认为从古到今对青少年而言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