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模式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从总体性社会的全能主义国家到市场化改革后的发展型国家再到超越发展型国家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国家的治理转型给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与空间,而社会工作发展遭遇的困境也给我们指示了国家治理转型的方向。在当前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应该充分挖掘本土社会工作资源,同时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以及选择发展性社会工作及其他契合国家与社会关注的领域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顺势发展的社会工作反过来助推国家的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28-31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了“2006年全球社会工作学校代表大会”,它是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盟(IASSW)、拉美社会工作学校协会(ALAETS)及智利社会工作学校协会(ACHETS)联合举办的盛会。到会代表逾千人,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朱眉华老师作为  相似文献   

3.
高鉴国 《社区》2002,(11):46-49
“什么是社区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有哪些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和我们所从事的民政工作有什么联系?”这是读者在信中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和困难人群,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解决困难人群问题的方法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困难大多依靠亲属群体的帮助予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发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雷洁琼)。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推动的,许多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技巧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有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还没有被普遍认同。在中国引入、规范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同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许多社区工作者的思考和争论。“社工专栏”的设立就是要介绍一些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广大社区工作者提供借鉴。本期首先介绍的是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定义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并列出三种工作方法的具体事例。希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将您的工作心得和看法寄给我们,让有志于推动中国社会和社区工作的人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4.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超常规转型.寻求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不仅是对新常态的回应和适应性选择,也是其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要求.本文通过梳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考察其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困境,指出加强人力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流量”的供给,分类有序地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是新常态下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的反贫困策略,已经逐渐突破单纯的救济型扶贫,转向发展型扶贫,这一转变与具有发展取向的资产建设理念和发展性社会工作有所契合。本文基于发展型社会工作理论,分析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扶贫的链合性,并且以实际的扶贫实践为例,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并分析第一手调查材料,探讨社会工作帮助村民积累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扶贫实践。研究表明,发展取向的资产建设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在乡村扶贫实践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其中也存在诸多困境与问题,需要从体制、政策等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频遭质疑,这折射出社会工作合法性具有多维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基于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从规制合法性、认同合法性、实效合法性三个维度建构了社会工作的合法性框架。高校、政府、社会工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的职业实践初步建构了社会工作合法性。然而,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存在非均衡性与非系统性、认同缺失与文化隔阂、脱离民众与成效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形成“悬浮”式实践逻辑。这就需要助推社会工作合法性从“悬浮”迈向“扎根”,通过以社会建设为导向,优化社会工作制度生态;增进文化与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工作本土适应;扎根日常生活实践,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以重构社会工作合法性,实现社会工作助力共享发展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政部于2020年部署在全国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本文将其总结为以社工站为基石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阶段。其中“社工站制度”是该制度体系的基石,而社工站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面向城乡社区居民生产、传递和提供普遍可及的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配套制度。社工站服务提供制度的核心又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制度”。为保障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建设和可持续运行,相应的社工站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工作开启“绿色转向”以来,对生态价值和绿色社会工作理路的思考主要借鉴西方思 想。 立足于本土思想资源,从生态价值的本体根基、历史生成、现实异化、实践路径 4 个方面挖掘并转义 道家思想的生态价值观,探讨其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联,有助于确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基础,并从 基于“生命-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立场、以“自然—人—社会主义社会”为本体的介入路线和以“认知—行 动”为轴线的实践策略 3 个方面提出中国绿色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学界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缺乏公共行政学视角。通过开展中国发展模式与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对话,发现是地方发展型政府形塑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以地方发展型政府的生成、运行及效应为叙事线索,以经济职能履行为中轴的解释路径为理解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了公共行政学视角。依照纵向的央地关系与横向的政市关系、政社关系,将地方发展型政府的实践图景归入代理型地方发展主义、地方政府统合主义与地方制度主义三个不同的解释框架。寻找中国发展模式的公共行政学视角,有利于重新发现中国情境下的公共行政实践,以实现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化,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贡献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香港的社工与义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亦明 《社区》2003,(7):48-48
1999年在香港各类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从业的工作人员有22300多人,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4200多人,(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编,1999)全为接受过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在机构中一般担任专业和管理工作,有一套规范的职级评定和晋升制度,工薪待遇大体与公务员相当,高于同等资历的一般从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在香港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2万多从业人员的  相似文献   

12.
卡海成 《社区》2023,(3):56-57
1975年出生的郑钟,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吴航街道。他1998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2000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现为福州市长乐区吴航街道西关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在社区开展社工实务的23年中,郑钟先后荣获吴航街道“优秀共产党员”、长乐区“优秀党务工作者”、长乐区“优秀社会工作者”、长乐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长乐区优秀人才、全国社会工作(行政)优秀督导等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参加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工作师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计划”,顺利通过三个阶段的考核,取得了“全国社会工作督导”证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市场机制介入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在实践中要建立包括评估、审查、违约处理在内的运行机制 ,并对制度要素进行了选择 :(1)由政府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积极推动 ;(2 )以农村信用社或土地金融公司为承贷主体 ;(3 )以“四荒”地、发展型耕地为切入点 ;(4 )向多元化土地经营者发放贷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作为“先行者”却走到十字路口。在回应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特质,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显得苍白无力。本文认为只有反思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脱离现实的“教育先行”话语,从“凉爽高地”跳入实践的“低洼沼泽地”俯身与社会工作实务者携手共进,在伙伴关系相互融入或者镶嵌基础上,以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为基础,通过行动研究以及服务—学习所要求的反身性和行动性进行的高度协同,以后现代主义对不确定和多元包容的知识重新建构社会工作教育。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协同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建立“大连心”团队,以立足西部十余年的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社会创新、融合和整合为核心概念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模式。该模式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将传统的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扩展为直接社工服务开发、行动研究、服务—学习、政策倡导、行业推动以及社会创新六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女院学人     
张李玺 教授、博士(1953-),女,陕西延川人,现任中华女子学院院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杂志》(Asia PaciticJournal Of Social work)和《反对对妇女暴力》(violence against women)两本国际英文杂志的编委会中国成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以下理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化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历程,职业化的认证标准、制度保障及政府作用等问题的现状,表明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在没有职业实践的情况下办起了专业教育,然后专业教育又无法直接促进职业实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长期处于“无根生长”状态,现在到了需要通过职业化发展来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发展范式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呼唤着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基于学科本土论的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应走“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道路,以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中国化步伐。走内源性的发展道路是解决当前困境,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既尊重传统的资源又立足于现实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扩散论: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研究大陆与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关系时,主要有“全盘西化”、“西为中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视角,但事实上这几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而“扩散论”能提供另一种新的范式选择,这种范式对于第三世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着大陆社会工作教育不仅具备“初级扩散”的特征,而且也具备“次级扩散”和“混合扩散”特征的观点,论文指出,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在经历“典范转移”过程之后,应逐步迈向“去中心化”、“多元性”、“主体性”、“在地性”和“本土性”,尤其要关注“自主性”和“扎根化”这两个基本议题。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季刊(1961年3月号)介绍,本书是关于科学哲学的一都论文选,分为7个题目,共收录了48篇文章。7个题目如下:(1)“科学的意义”,(2)“物理学的哲学问题”,(3)“生物学与人的科学”,(4)“‘因果’与‘规律’的意义”,(s)“概率概念”,(6)“归纳之谜”,(7)“科学与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