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宁医学院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辽宁医学院2006级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期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辽宁医学院2006级新生进行调查,选取1 286人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并对筛查出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结果:(1)本校新生强迫、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常模。(2)SCL-90因子分≥3分的检出结果显示强迫症状4.0%、人际敏感3.7%、抑郁2.3%分别排在前三位。(3)女生在恐怖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t=3.40,P<0.01)。结论:辽宁医学院2006级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SCL—90测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晓红 《云梦学刊》2003,24(3):85-86
采用SCL-90量表对某院1173名2001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研究,结果表明,2001级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心理症状检出率为9.46%。女生恐怖、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新生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性因子分高于城镇新生。非独生子女的人际敏感、抑郁、强迫和恐怖因子分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心理障碍和SCL - 90量表调查了 194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障碍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水平与康心理障碍存在显著相关 ;(2 )心理障碍各个因子与SCL - 90诸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 ;(3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心理障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探讨因人际关系、社交焦虑等问题预约心理咨询的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来访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来访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以及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超过2分,普遍存在社交焦虑等问题。来访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家庭自我概念对来访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各阳性因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199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湖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4 792名各层次、各科别的"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研究工具。结果:"90后"大学生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出现中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阳性检出率较高。和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这4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艺术类学生比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在抑郁、敌对、恐怖、偏执4个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高考录取批次上,"90后"专科生心理问题突出,本科生、高职高专、自考生心理状态相对良好。结论:湖北省高校"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强迫、焦虑等问题上比较突出,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方法: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对东莞某高校450名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校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2%。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学科类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容易沉溺于网络。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年级、地域类别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网络成瘾问题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辽宁医学院2005级至2009级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辽宁医学院2005~2009级6 487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因子检出率逐年增加;女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敌对和偏执因子显著高于女生。结论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大力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试与心理建档工作,我们对5240名大学新生进行SCL-90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5.86%的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新生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敌对、抑郁、人际关系。男生在任一因子≥2和≥3分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文、理工科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分析表明,机电学院的新生在大多数症状因子及总分上均高于其他11个学院,机电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较其他学院差。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老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青年军人心理健康与人格类型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311名青年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类型的关系进行了测评。结果:(1)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军人常模,除了抑郁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强外,其它因子得分不存在显著年龄差异。(2)青年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症状。(3)不同人格类型的青年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稳定型人格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好于不稳定型的。(4)稳定型人格尤其是内向稳定型人格是青年军人典型人格类型;结论:我军青年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类型以内向稳定型性格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南昌大学医学院四川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汶川地震两周后南昌大学医学院四川籍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结果汶川地震后四川籍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P均〈0.05),消极应对方式与躯体化、强迫因子呈正相关(P均〈0.05);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汶川地震后,四川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探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勇  李建军 《云梦学刊》2005,26(4):103-104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学生存在道德感弱化、情感反应障碍、网络人格异常、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表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可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加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措施可从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现象,它导致大学生人格封闭、迷失、分裂,价值观模糊,甚至出现对生命的践踏。异化理论为我们解决网络成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对策依据。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是不和谐的现实社会,主要原因是人自身的弱点,直接原因是网络易获得快感和满足。基于此,可从教育、疏导、监控、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性强的高校“四维一体”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高校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网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更向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描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三所不同类别高校的367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卫生部颁布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和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结果调查对象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最高是98.9%,最低为6%,其中女生和大三的学生得分较高。在对精神疾病态度的调查中,文史类得分高于理工类、医科类和其他类专业。结论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的容忍度不甚理想,尤其是医科类学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与此同时,网络成瘾也正成为困扰教育和社会的一个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成因及危害,实施行之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剖析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积极探索改进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其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海量的信息、开放的环境、快捷的速度深刻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网络流行语更是成为90后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口头语"。[1]网络流行语是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全新视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开展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机理研究,充分有效发挥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正能量作用,从而进一步促使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承受着来自于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就业、家境贫困、网络成瘾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四个方面的原因。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要营造和谐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元化、全覆盖的心理预防与援助机制,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当前网络深入高校,青年学子成为网络文化生活主体。伴随网络而生的网络舆论携带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信息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思想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更为直接,影响效力更强。根据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了解到网络舆论的类别、传播途径,着重分析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从高校、互联网以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手机成瘾现象。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现状:手机成瘾者月话费较高,反应更加敏感,表现出更强的戒断综合症;从外界存在的客观因素(包括手机本身的特点、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包括大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从众心理的影响、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等)两个层面分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