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西方戏剧史上有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等类称谓,而中国戏剧史上却从未对自己的悲剧有过类的划分。有的文艺理论书把我国悲剧按照题材分成冤案悲剧、复仇悲剧、爱情悲剧等。这种划分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它不是从悲剧的实质来界定悲剧的类别。而是停留在悲剧的表面形式——即悲剧的题材上来把握悲剧。如果照此划分,悲剧类型的界定明显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对此,本文拟对我国古典悲剧的类的分属问题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冯至早年叙事诗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至的叙事诗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反复“体验”的结晶,体验到的是悲剧性。冯至叙事诗的悲剧表现形态为爱情的悲剧、艺术(美)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文章从悲剧主人公、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的审美心理效应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悲剧的特性——轻型悲剧;并从冯至“隔”的技巧的运用简要分析了产生轻型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俄狄浦斯王》和《还乡》两部不同时代的悲剧作品为代表,从主题、悲剧效果、悲剧成因、悲剧主人公身份以及悲剧表现手段等方面探讨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论述尤金·奥尼尔坎坷的个人生活经历 ,他的悲剧审美观以及在作品《天边外》中所表现出的普通人的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王国维、鲁迅如何把握美学范畴的悲剧,理解两者的悲剧观,从悲剧的阐述、悲剧内外探源、悲剧性的把握及悲剧观成因四个方面对鲁迅、王国维的悲剧观进行解读,进而加深对悲剧本质的理解,同时,证明悲剧感的开启对直观悲剧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天人共参的历史时势下人的本质悲剧,并以历史人物的临终语言作为中介,从悲剧主角、悲剧态度、悲剧效果、悲剧内涵、悲剧根源等不同角度成功地展示了《史记》特有的悲剧美,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悲剧力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篇小说《夜郎遗踪》悲剧艺术的分析研究,着重论述了其中的时代悲剧、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多重悲剧等悲剧艺术。指出悲剧艺术是通过展示痛苦、灾难、毁灭的人生,以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人生美好的效果,以鼓励人们进取奋发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蕴含了西方悲剧的三个历程,即命运悲剧、个性悲剧和社会悲剧。社会悲剧是葛利高里悲剧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10.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消亡论”认为,悲剧在现代已经消亡。从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悲剧来说,斯坦纳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威廉斯认为不能仅从悲剧传统来论述悲剧,应将悲剧传统和悲剧经验相结合。每个时代都有其包含特定情感结构的悲剧经验,从悲剧经验入手,悲剧在现代并没消亡,而是表现为革命悲剧。延续威廉斯的这一思路,悲剧观念在当代已广泛渗入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之中,悲剧在当代表现为一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1.
中西古典悲剧在人物塑造、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同作为悲剧,又都具有严肃、崇高的风格.在比较中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特征,从而否定了中国古代没有悲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视“悲剧”为“艺术皇冠”不同,温柔敦厚的儒雅气质和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导致中国悲剧学长久缓行在直觉水平。然20世纪中国的现实和艺术,充满悲剧意味,作为民族现代悲剧美学家的陈瘦竹,富有创见地将古今中外悲剧艺术相接通,予以知性和情感观照。他以崇高为悲剧之本质内涵,依此透析英雄悲剧、平凡人物的悲剧和错误造成的悲剧三者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并强调悲剧中乐观豪迈的因素。晚年的陈瘦竹潜心研究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等悲剧理论,全面阐发现代化潮流给悲剧艺术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现代悲剧新趋势,比如以悲剧崇高征服和超越苦难,悲喜因素的混同交融和“富有诗的目的”等。陈瘦竹坚持从现实关切、社会冲突中寻求悲、悲剧和悲剧快感的合理解答,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鄙弃偏于一隅的闭门造车,主张“东张西望”“兼收并蓄”,可信性、科学性是陈瘦竹悲剧美学的重要出发点,由此他实现对现代悲剧美学原则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珍 《南都学坛》2004,24(5):85-86
奥尼尔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悲剧 ,在深受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等传统悲剧影响的同时 ,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改变和突破。在悲剧成因上 ,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能简单说是天命或性格造成的 ,而是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悲剧 ;在悲剧主人公选择上 ,他突破了传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神、国王、大将、王子或者公主的事实 ,塑造了众多的普通人 ;在剧作主题上 ,他的悲剧主题更为错综复杂 ,人物性格更为矛盾多变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界,人们习惯于机械地将马、恩的只言片语当作悲剧的定义,从而忽略了对马、恩悲剧理论的全面理解与历史观照。与以前的悲剧理论不同,巨大的历史的悲剧精神是马、恩悲剧理论的支点,也是它的实质与核心。在马、恩那里,无论是历史的现实的悲剧因素,还是悲剧艺术中的悲剧因素,都能够而且应该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悲剧精神。它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他们全部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包含了外在悲剧观和内在悲剧观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在和外在悲剧观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物的性格、人格对悲剧的产生所具有不可忽视的甚至巨大的作用等方面 ,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在悲剧观 ,即在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对悲剧有重要影响的同时 ,也肯定了人的内在因素对悲剧形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大家,他创作了很多悲剧作品,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论悲剧》、《论三一律》两部悲剧作品。他的悲剧理论一方面吸取了亚里斯多德的悲剧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新的悲剧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剧具有教育功能,通过给人以快感的方式来实现;二、以杀害亲属作为描述的对象,揭示悲剧产生的四种方式,而这四种方式都给人以恐惧、怜悯,或净化情感的体验;三、悲剧的题材应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不要随意变动;四、重新解释了净化、怜悯等悲剧范畴,并阐释了悲剧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论述了由“前悲剧责任”指导下,主人公的“行为”在激化悲剧冲突、塑造正面悲剧人物、辅助确立悲剧结构,体现悲剧价值中的表现和作用,并结合人们对反面人物、悲剧意识的批判态度来对中国古典悲剧的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奠基人,也是现代悲剧文学的奠基人。我国在“五四”以前,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文学作品。鲁迅的悲剧小说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填补了这一空白。两位大师在进行悲剧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分别有一套各具特色的悲剧理论。本文试从鲁迅、郭沫若对于悲剧结局、悲剧原因、悲剧美感效果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作一扼要比较,说明他们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悲剧人物形象分"有为型"悲剧形象、"无为型"悲剧形象,它们既决定了悲剧展现方式--强式与弱式,又决定了悲剧审美类型--"高调悲剧"、"低调悲剧"."高调悲剧"以"入世"理想激情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带给人们积极入世的热情的崇高感、奋斗感,让"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闪烁."低调悲剧"以"出世"态度迫使人们反思世界与自己,它促使人们怀疑生活、批判生活、理解生活,带给人们消极出世的冷漠的失落感、超脱感."高调悲剧"、"低调悲剧"满足人们多重情感需要,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欲望,因而悲剧才具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主义时代仍有悲剧,但权利方与资本方无意承认.否定前政治的悲剧成为权利允许的主流,如"17年"、"文革"的历史悲剧,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政治悲剧.消费时代由于市场的需要,好来坞大团圆模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书写变形,张承志、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悲剧带有宗教思辨的超越性,残雪的现代主义悲剧置入人生人性的悲剧思辨与文革政治变形.罗伟章的人道主义悲剧展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农民命运悲剧与人道主义严峻性命题.灾难书写是悲惨.第三种悲剧在中国缺乏作家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