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晚清"乌托邦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适应了中国人在当时构建民族国家的需求,其中包含了知识分子渴求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因素,知识分子也在文学世界当中,通过多维视角和多层次对民族国家的具体形态进行了描绘,丰富了晚清民族主义的含义。晚清小说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想经由报刊传播和小说的阅读而进入大众之中,在推动民族主义从思想形态演变为社会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戊戍变法前后至五四前后偏狭的民族主义在报刊上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首先关注的是国粹主义。晚清国粹主义之所以具有很大的话语影响力,首先它是对于西方、日本强势文化入侵的一种抗争,其次是为"逐满复汉"的政治目标服务。五四前后的国粹派则没有"逐满复汉"的种族革命的斗争目标,他们主要是排拒抵制西方现代文化,反对新文化运动,从而固守国粹主义立场。此一历史时期,报刊民族主义话语另一极的表现就是过分地否定民族和传统,过分推崇西方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清政治小说多采用寓言式的开头和讲述未来的叙事形式,建构一个以西方为蓝本的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了立完政体,实现了富国强兵.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诉求.它开启了黄,白对立的种族冲突主题模式,体现出清末社会浮蹂狂暴的气质氛围与狭隘、自大的民族主义心理,展示了国人因屈辱与落后而形成的的叛逆心态和超越西方列强的梦想.晚清政治小说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乃至天下大同,它承载了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的救国强国之思,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意识深处传统、顽固的"天下"观念,折射出的是对腐朽落后的中国现实处境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以历史教科书为武器,不断向国民传播民族意识,期望凝聚人心,共御外辱。姚祖义是晚清商务印书馆自编教科书的积极践行者,他通过历史教科书来阐释其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其撰写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整体上依然认同传统的君主国家观,但也重视通过记述与描写中华民族不断扩张与融合的过程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并通过记叙与描写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的苦难来培养国民的民族忧患意识。这是晚清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做出的具体尝试,也是姚祖义家国情怀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6.
创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晚清"现代性"的中心内容其重心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即"新国民"上。对于这样一个未知的"主体"的寻找"、想象"与构造,折射出近代以来尤其是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由于本土话语资源的缺失造成的焦虑。"侠"与"英雄"的想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启用,而"启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活"与"复制",而是意味着在新的"时势"下加以"重构",淬厉"其"旧",采补"他"新",后者构成了"英雄"想象的"现代性"起点。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发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它是伴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兴起的。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群体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早期民族国家的缔造者需要借助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来摧毁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割据的地方主义,进而动员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民族国家这一新型政治共同体,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反过来加深强化了民众头脑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可以说,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某种复杂的、多元的动态时空场域,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晚清向来就不是单一历史事件的时空再现,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矛盾与问题的"大染缸"。晚清文化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晚清政治民族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幽灵",在西学与传统之间艰难地游走;晚清士人在一种变动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语境中,以"世变"为主线,不断地营造与修正自身的心理态势;而"现代性"话语的介入又将晚清时期的诸多问题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同时彰显出"晚清"这一时间概念多元的价值取向与多维的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10.
不能把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称作"民族国家文学"。与西方政教分离的世俗化不同,中国的现代进程是由王权社会向民权社会的转换。欧洲形成民族国家有"国驱"和"族驱"两种方式,分别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既没有法国式的"国驱",又没有德国式的"族驱",而只有"他驱"。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民族国家。由民族国家建构民族国家,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他驱"带动的现代民主国家建构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原来和谐互济的"国"族"关系,新"国"不偕旧"族",旧"族"不援新"国"。"国"族"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不仅决定了改造民族性成为清末民初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主题,而且严重地影响到此后中国的现代进程。为变"国"而变"族",变"族"以应变"国"之需,实为不得已而为之。清末民初的语言文字变革和"文学革命",以及随"文学革命"而来的从内质到外形的文学革新,都是为应变"国"之需而"去族性"(自我更新)的证明。把晚清以来集中体现"国"族"冲突和民族文化性格变化的文学看成民族国家文学,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引向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缺憾:国别上重中国而轻外 国;未能及时吸收、借鉴历史学界的成果;分期不够合理,过多地照搬了革命史的分期。近代新闻史应该有自己的科 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据息,建国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史断限问题的讨论已有了结论,那么,随之而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的重新构建、确立的问题已提上了日程。而以什么来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是重构近代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有两条:一是反帝反封建;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这两条线索密切联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功利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它不仅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又使得一些西方近代功利主义观念在中国得以移植。认为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不仅完成了自身的理论构建,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着重阐述了在中国近代史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也说明了如何挖掘中国近代史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在情感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代报刊的发展和诗话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受西方文明影响产生而迅速本土化,并成为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随着报刊事业的发展,诗话的创作和刊载刊也日益发展,而国粹主义和鸳鸯蝴蝶派的产生与流行更是刺激了其走向繁荣;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作用亦得以显现。近代报刊诗话的发展和繁荣在古代文学向近代文明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并成为旧文学在近代社会的最后一次"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6.
考察整个中国传统文学史,即可发现其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盛大的发展,而到某一时期,其发展停滞,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据此如果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转变为"近代"的时期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这时不但在文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开始变化.这变化从安史之乱开始发动,发动这变化的是当时中国周边异族的影响与压力.又南宋的新儒学也有反文学反文化的倾向,结果支持这种中国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伴随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并进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在华基督教报刊和在华天主教报刊呈现阶段性发展态势和特征,前者经历了起步期、停滞期、初步发展期、转型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后者经历了发端阶段、初步发展、勃兴时期、快速发展、深入发展阶段。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基础。其历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之间的关系。近代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近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现代化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化意识的引进者、培育者、刺激者和普及者;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意识的发展也给近代报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近代报刊具有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特殊性质、功能、地位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地市级和部分县(市、区)媒体,推动其改革发展也是决定我国新闻出版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态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媒体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从新闻出版业态区域发展理论的角度探讨区域性传媒业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开展前瞻性思考,将有助于地方媒体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现代词,但类似现代"新闻发言人"的人和建制我国古已有之,我们称之为"类新闻发言人"或"类外交新闻发言人"。考察古今不同时期新闻发言人的特征、作用及其语言的特点和传播状况,可以了解古今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演变和语言发展脉络,有助于探究影响新闻发言人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