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们的革命观并不完全相同。毛泽东对于革命的诸要素均有精辟的阐述;在毛泽东的科学革命观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但由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以阶级斗争为革命重心,导致了种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革命以崭新的内涵,使革命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改革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将中国推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历史演变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代集体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具体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温饱型社会阶段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基本小康社会阶段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从革命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历史主题内在的逻辑嬗变,它历经三个转变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运动———革命观的历史余韵;从革命观到改革观———对革命观的扬弃;改革观的历史归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善于驾驭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党转变为成熟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又一场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虽然没有参加和领导“第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宏伟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时代主题以及实践需要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两者在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科学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分野。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功能.认为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和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微析苏多杰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有着不少的独到发现。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于贯彻党中央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任何事业都将一事无成。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确立了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人民观”。比较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民观,无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找到更加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下,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创造并不断发展党的建设"法宝"思想,从革命制胜法宝到党的思想路线、做好现实工作、兴国立国强国等战略高度,把解放思想、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等创造性地发展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重大法宝,并运用这些法宝思想对我们党、我们国家进行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本体论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但是,至今对于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本体论的比较研究却明显不足。对于这两者而言,不能用世界观的研究来遮蔽其本体论研究。两者在世界观上一致,但在本体论上,前者是阶级斗争本体,后者是生产力本体,后者的本体论是对前者本体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7.
依据教育部社政司重新修订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构建能反映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 ,做到理论、历史、现实三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很明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属于理论基础性质的指导思想 ,而“三个代表”则属于现实的具有直接意义、行动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为了语言的简练和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性 ,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合并、概括、抽象为一个新词组、新概念———马列毛邓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