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一个主动接受采访的德国老兵在接受我采访的所有德国老兵中,弗兰茨·哈摩斯坦博士是唯一一个自己找上门来的。他从柏林的施陶芬贝格协会(以刺杀希特勒的那位德军上校的名字来命名)得知了我的采访计划,于是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很愿意和我谈谈他和家人的故事,地点不限。我当然选择了登门拜访。见面的时间约在晚上7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阔”咱们中国人逐步富起来了,这是没的说。不过说老实话,要是跟德国比,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他们的一半,人均差距就更大了。然而,少数同胞在德国无端摆阔的习气,令人汗颜。阔气的中国“观光客”柏林原先有七百五十多家中餐馆,这几年经济萧条关 相似文献
5.
专业化视角下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11月,受北京市教委委派,我们随北京金融教师进修团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和格平根商业学校考察学习一个月.在考察中笔者认识到,在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企业和学校的地位不是平等的,企业负责培训特需技能,学校负责培训普适性技能,企业占主导地位,这是德国产品长期驰名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学校与企业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职业教育毕业生下不去、呆不住、上不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普适性教育不能满足企业的专业化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
7.
在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德国“双元制”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育模式。笔者在英语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探究在德国教学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青年与现代性——从19世纪末德国的“候鸟运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由一群青年学生兴起的”候鸟运动”迅速风靡了整个德语世界.其宗旨是反对学校教育,崇尚自然,反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种反现代主义的倾向与后来纳粹主义的兴起不无关联。从同时代的德国青年桑巴特身上可以看见青年对现代性看法的剧烈转变。青年运动并不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越是像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的国家,越是要警惕反现代的青年运动或青年思潮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9.
华裔女士冯雅卿,是一位“张海迪式”的华裔姑娘。她是广州市39中的毕业生,移民美国后,遭遇严重车祸,下肢瘫痪她自强不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完成学业,在加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且在加州政府部门就职。她还学会开小汽车,学会在水中游泳,并且和…一位白人青年结为伴侣。她的整个故事,是华人在国外奋斗拼搏并取得成功的又一生动、典型的事例。下面是她亲笔给本刊写来的自述稿件。 相似文献
10.
农民最懂自己需要什么,但他们没有话语的建构权,当前社会不可能使他们的话语成为主流话语,因此必须要有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做农民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可怕的出口国从安全气囊到火花塞,从阿司匹林到咖啡过滤纸,从膨胀栓到最新式的足球鞋,“德国制造”其实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集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的时候,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原因是“Madein Germany”的出口受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向往大公司?你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工资高、福利好、机会多等等。然而,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大公司真的适合你吗?大公司会敞开怀抱接纳你吗?你就是很顺利走进大公司,能一帆风顺吗?多情总被无情恼,大公司固然有大公司的好处,但大公司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把基于行动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称为行动导向教学,它是一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
这次赴德国培训,笔者对这种基于行动理论基础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它解决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问题、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关系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别人眼中,苏州科技学院大三学生唐国顺总是做“傻事”,可这样一个总是吃亏的傻小子,靠着“做傻事”,如今成了两家大公司的老总…… 相似文献
15.
<正>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但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习仲勋教子严格是出了名的,他特别注意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品德,尤其不允许有任何的优越和特殊。三女儿桥桥考中学时,成绩离101中学录取分数线差了 相似文献
16.
17.
18.
陪外宾彝寨采风,发现商机白衫黑裤,清爽短发,除了袖口处若隐若现的一只银色腕表,其他首饰全无。素面、洁净又气度不凡。谁能想到,眼前这位邻家小妹般可爱的女孩,竟是一位拥有千万财富的大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我国农民在经济基础方面基本上还处于高度分散、无组织状态。高度分散的农民不可能和外部成规模的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形成正常的契约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的初期,中国分散的农民和国际市场一碰,问题就出现了。所以,这个时期出现的“农户+公司”的模式给农民带来了某种缓冲,至少使得中国农民不必直接面对残酷的国际市场。但是,随着产业资本迅速扩张和社会剧烈变革,“公司+农户”的模式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和农民的所有问题,“三农”问题成为了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业产业化困惑的表象,还表现在农民之于土地、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深层问题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