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不仅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而且构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之所以超越同时代的学者,与其独到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即清儒家法与历史唯物史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文学史家的高超眼光,为后代学者撰述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4.
进化史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主流,为绝大多数文学史家所采用,影响至深。作为小说史家的鲁迅,也受其影响。然而,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鲁迅对进化史观进行了取舍扬弃。独特的小说史建构方式,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中国小说史学史上一部特点鲜明而又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文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说史略》由初创到最终成书,经过鲁迅的多次增补修订,历时近20年。在该书撰写之前,鲁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相关史料广泛搜集,先后编定多部小说史料专集,与《中国小说史略》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不仅填补了既往研究中的空白,而且成为《中国小说史略》成书的最基本的学术准备。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题记》中写道:大器晚成,瓦釜以久,虽延年命,亦悲荒凉,校讫黯然,诚望杰构于来哲也。①先生对小说史的杰构充满了期待。《史略》诚然是小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作。鲁迅运用了进化的理论,使得关于中国小说的研究具备了逻辑性与体系性,这是从传统小说评点到具有现代性的史略的关键步骤。同时,由于鲁迅对传统小说批评术语的继承及其丰富的艺术感受力,《中国小说史略》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主体性色彩。总体上,《中国小说史略》体现出了中国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内在紧张。  相似文献   

8.
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有过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但并未引起学界注意。胡应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对小说史的论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勾画出了中国小说发展进程的清晰轨迹。胡氏小说史研究与其敏锐的史家意识密切相关。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深刻影响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应该有其相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发掘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的古代小说史研究方法,其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之法融会贯通,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以社会历史批评发掘小说的社会文化底蕴;以文化比较研究拓展小说审美维度;以古典目录学之法梳理小说观念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言小说家评传》的正在编纂,都是很好的证明,然而,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领域,尚有许多问题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如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本质的认识尚有不同看法;对于小说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歧见授出;尤其是令人不解的是台湾学者魏子云先生公然否定小说的虚构特点,主张“我如果从事中国小说史写作,诗三百中的故事诗,应列首篇,其次是《左传》与《礼》之“檀弓”,再下是诸子的遇言,再下则是司马迁的《史记》”。(见《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1期《中国小说史的认知》,以下引此文,则简称《认知》,并不再另外加注,魏先生的论点可谓振聋发聩,然而却不能使人不疑,如果按照魏先生的观点去编《中国小说史》,那么举凡叙事诗、寓言故事、传记文学作品乃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的叙事性作品,无一无可列入小说范畴,这显然是抹煞了小说这一文体质的规定性,混淆了小说与其它叙事性作品的界限,其结果是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极为不利,本文即拟就小说的本质,小说的源流,小说的发展等问题略陈一孔之见,以就教于魏先生及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小说是指真实的琐碎事件,现代小说则是指虚构的完整故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把符合前者标准的笔记和符合后者标准的传奇、话本兼收并蓄,犯了体例驳杂的错误。鲁迅之所以这样 做,与他倔强的个性有关,更与他对我国传统笔记的偏爱有关。因为鲁迅的巨大影响,此后众多的研究者 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直照搬《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由此造成小说观的混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相似文献   

12.
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总结二十世纪包括中国文学史学在内的学术史时一不能忽视国外学者的参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应是一部以中为主、中外交流、共同创造的历史。盐谷温作为本世纪早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国外学者的代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编写特点和历史贡献应予重视。他所建构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框架.经鲁迅等发展和完善后,影响深远;他的学术观能兼容东西,在方法上能注意将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及日本的小说相比较,重视古代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在小说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文化及国民性。这些,在我们今天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小说史研究在小说史类型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编撰方式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新世纪,必须在观念创新,重视文献,深入专题以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才可能取得小说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陈平原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在于,他在小说史理论构架的开创和小说史书写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了对一种新的小说史观的发现。概括起来,“原创性”的理论构想、对新的小说史书写体例和类型研究的实践、内部形式研究中纳入外部文化因素的整合型小说史观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份代表性成果.该书为中国古典小说正名添价,是第一部中国小说史.它对后来学者的影响很大.但同时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巨大影响又束缚了鲁迅之后的中国小说史家.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客观地思考鲁迅成就的一体两面.<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与缺陷俱在,这些连同它们的意义,将在此一并给出.  相似文献   

16.
在"犹他民族然"的先验认识及"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普遍选择的双重作用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吸纳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等观点,以神话与传说作为古代小说的源头。但盐谷温的观点并不能有效描述神话与传说向"小说"演进的过程,为此鲁迅将古代小说起源分为"小说"的起源与"小说书"的起源试图予以理清。而囿于中西小说观的不同及文献资料的匮乏,其讨论时往往将古代小说的起源置换成来源,有观念先行、论证不足之嫌。"小说"与"小说书"思想的杂糅,导致《史略》建构以"小说书"为主体的小说史时对古体小说与白话通俗小说各自演进及互相影响等情形的论述,缺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宋元"说话"与"话本"小说的讨论即其显例。还原神话与传说如何成为《史略》探究小说起源的认识过程,对客观理解《史略》乃至中国小说史的编纂,推动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均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7.
近三十年来,学界有关《中国小说史略》的研究成果众多,涉及《史略》的文本整理与释评、版本介绍与辑佚、研究方法、"小说观"、修订过程、编纂指导与目的意图等方面,甚至有学者从现代学术史、小说史学史等视角切入期以客观评判《史略》,呈多元化态势。由于《史略》经鲁迅多次修订,据诸修订本客观还原鲁迅编纂与修订时的意念发端与编纂意图,探讨其的材料使用、论断下定因由及其时代必然性,不仅有助于全面评价《史略》,藉此进一步深入探讨鲁迅的学术思想,亦可促使现今治小说史者沿着《史略》以进一步"接着说",拓展小说史编纂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奠基作用陈在东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以前是相当粗浅的,只可算作起步阶段。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起步晚,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历代封建正统文人都不重视小说,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把小说和戏曲看作“君子勿为”...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了若干个具有一定学术权威性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版本作为研究视点,试图通过诸个版本的演绎,分四个阶段考察中国现代小说史在编撰体例上从"简单"到"宏大"、再到"精专"、最后到试图将"宏大"与"精专"予以整合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自"小说界革命"以来,在现代学术立场下,学术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这些小说史著,因理念局限,几近千篇一律,实际上没有完整、准确地呈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熊明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在生活史视阈下重写中国古代小说史,以重返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的历史现场为书写理念,以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品格的发生与演变为重心,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立体考察与研究,书写出一部全新的中国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