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鬼子"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并逐渐形成了某种无意识的表述和记忆。50、60年代文学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具有模式化和想象化倾向,构成了对他者形象叙述的套话特征。文学中对日本"鬼子"这一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定义,背后隐含了自我的话语立场和言说意图,负载着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建构和确证。  相似文献   

2.
《非色》是有吉佐和子系列社会问题小说的开篇之作。小说以四位日本"战争新娘"在美国的遭遇为主线,揭露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对人性的残害。"战争新娘"既是性别上的"他者",又是美国社会的"他者",同时,在美国社会,黑人又是白人的"他者"。文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就黑人阶层的"他者"处境和"他者"的话语权两方面对《非色》中的"他者"形象做探索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波德里亚的拟像概念共同衍生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影像同权力之间彼此交织的复杂状况,这样的状况在当代韩国电影对中、美、朝三类异域形象的打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中国形象被凝固为"被韩国人征服"和"对韩国人依恋"的套式;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敬畏与仇恨交织的含混情绪;对朝鲜形象的刻画则呈现出从坚硬向柔软过渡的微妙形态。从这些不同的形象塑造中可见出潜伏于韩民族内心的深层次文化冲动和复杂的权力纠葛,同时也可见其更加立体、更具时代感的"他者"心态。  相似文献   

4.
刘文西人物画作品中所塑造的陕北农民是"主人翁的形象"、"快乐的形象"、"和谐的形象"。刘文西笔下的陕北农民无论是在劳动、休息、娱乐还是在与领袖亲密的交谈中,始终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刘文西善于捕捉动态的细节来体现生动感人的场景,他的作品不仅是陕北农民自信和坚毅精神的写照,同时,也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农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5.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肯尼亚第一位总统肯雅塔的寓言故事《丛林里的绅士们》,可以发现其作品对东方学立场上的"他者"形象的颠覆和强烈的民族文化、民族独立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图像转向"之后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尤其是本土艺术中的异族"他者"形象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土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指某一文化传统的艺术中出现的不属于自己族群、而是来自异邦的人物形象。前全球化时期东西方艺术在视觉领域都有大量的"他者"形象,通过探讨这些"他者"形象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认识视觉表征的深层结构与审美机制。在创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他者"形象塑造的因素呢?哪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一决定因素如何影响和左右了他者形象的塑造呢?由于受制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在"美化"与"丑化"的两极之间互动,但采取何种形式处理取决于本土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世界秩序以及本土文化在当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换言之,是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塑造他者形象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安德鲁.马维尔的名作《致他羞怯的情人》一诗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其中男性叙述者对女性形象的攻击,旨在揭示男性叙述者字里行间对女性话语权的限制以及在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被迫所处的沉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0.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主题。19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梦”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或传统顺从,成为了“美国梦”悲剧的牺牲品;或独立自强,在追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对“美国梦”文学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看清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骨》是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伍慧明通过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梁家的故事,编织了一个关于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的民族寓言。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小说《骨》借助“落叶归根”和“落地生根”两类形象展现了华工移民及其子女在融入美国社会并成为关国人时所经历的身份变化,揭示了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建构之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以对身份认同与“他者”地位的拆解为创作主题,致力于揭示华裔女性在宿主文化圈里所遭遇的西方白人男权主流文化的排斥与压制。文化批评视域下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多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地域学等领域,对文本中出现的种族、阶级、性别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多维性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大学校长,在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界这个阶段被称为大学校长“巨人时期”。这批大学校长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美国现代真正意义大学的基础,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时至今日,他们的治学理念和办校实践仍然为高等教育学界所称道。本文通过对美国巨人时期大学校长时代背景、构成、职责、功能、遴选、任期等相关因素的分析,以期对巨人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学校长们有一个真实的阐释,并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治校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清朝末期湖南江永县的两位女性持续一生的友情.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人们开始关注“女书”和“老同”等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作者生活和成长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所以中国文化环境浸染的缺失无法用资料和调研弥补,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最终难以突破东方主义的樊篱.文章通过解析《雪花与秘密的扇子》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揭示这位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定型化、刻板化的“他者”形象到转型后的归化、认同美国化的形象,再到多元文化中华裔自我建构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揭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集体意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和美好愿景。要正确认识和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辩证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与"美国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和民族梦想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自觉自信与忧患意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梦"与"富民梦"等梦想之间整体和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中国梦"和现实之间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用理性观照现实,用实干托起梦想。  相似文献   

19.
商文学指以描写商业或商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里,商人代替以往的武将、主教、知识精英等成为新的时代英雄,商场也许成为了最好的人性与现代性展台,商文学及其研究也因此日渐兴盛。在全球化语境下,那些跨越多种文化身份的商人最具时代特征。分析、反思他们的文学呈现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美国华人商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尤具典型性。本文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当下意义,并尝试提出美国华人商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形象学、跨文明比较、族裔散居等研究范式的可资运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正统派”占据了美国外交史学的主导地位。“正统派”是对“国家主义学派”、“宫廷史学家”以及“现实主义学派”三大学派的笼统称呼。这些外交史学家对美国外交史及现行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或极力美化辩护,或予以激励批评,但无一例外,都从对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以及他们自我定义的美国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这一立场出发的。同时,他们的方法论也存在着视野狭隘、系统化解释模式不足,以及史料运用上对官方档案的迷恋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