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骑兵俑作为骑兵这一兵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骑兵的军事情况,是研究古代骑兵以及军队发展进程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战马作为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对骑兵乃至整个军队的作战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先秦至北朝骑兵马俑及其文化内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解读其所具有的自然、社会、军事等文化交往内涵。首先基于考古学研究方法,从纵向时间的维度对骑兵马俑及其特征进行比较,认为骑兵发展演变的核心就是战马的发展演变。继而结合军事考古学理论,分析认为军事因素的变化是骑兵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的四个阶段。最后透过文化生态学视角,探究自然、社会、文化等要素对骑兵产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古代军事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四方面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1999年9月10日,在西安秦陵兵马俑二号俑坑发掘出一绿面跪射武士俑,除发须眉以及瞳仁呈黑色外,面部涂有绿色彩绘,而其他已发掘的秦俑面部肤色皆为仿真性较强的肉红色或粉白色。目前,有关专家对绿面俑面部之所以涂成绿色,存在三种假说:其一,化学变化说;其二,模仿说;其三,恶作剧说。笔者认为,这三个假说存在明显的缺陷,应从文化意义角度去探讨绿面俑的意义,秦俑造型意义的思考应根据特殊文化背景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区出土的舞蹈俑是研究汉代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读成都地区舞蹈俑所具有的音乐功能,为考察当时社会的舞蹈乐人与活动状况提供了直接信息,有助于研究汉代舞蹈文化的构成和发展脉络,反映出舞蹈俑在汉代舞蹈中的内在文化属性,体现出巴蜀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区域意识的文化附着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是中国中古时代的最后阶段,期内藩镇混战达至白热化,使武人的战略文化日趋成熟.现以将领间的骑斗为例,析述变革期间一种独特的军事部署,从而说明军阵的开列、阵前的骑斗、两军的合战所形成的战争步骤.武将的骑斗即视为大战前的序幕,相方的战技与应变,随时左右着两军的胜负.文中举证各种战例,说明武人骑斗的客观条件、骑斗的战具内容、骑斗的心理谋略等方面,并对统治者重视骑斗表现进行了背景析述.从比较论而言,中国中古骑斗表现的好武之风,可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互相辉映,反映乱世中武力重建秩序的发展通则.就挑战与响应上说,武人的单挑和应战,同样说明战争机制的发动,按着主动和被动方式推演,继而产生战术上的微妙变化.武人骑斗只是变革期内众多军事文化项目的一个考察例子,冀于探讨由唐入宋的战争时,能提供较为动态的战略分析.  相似文献   

5.
唐三彩女俑是中国唐代灿烂的唐三彩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品之一,千百年来为世人瞩目,其造型生动逼真,釉彩艳丽,根据唐代宫廷女性的社会地位刻画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从唐朝陪葬雕塑中的三彩女俑入手,分析其分类和各个类别形体、色彩塑造的历史原因,考察了三彩女俑集圆雕、浮雕、线刻、釉色于一体的造型方法,在空间、体量上的追求、衣饰的处理,和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等方法使唐三彩女俑具有圆润饱满、绚丽斑斓的独特造型特点,以利令人准确地把握唐三彩的制作艺术和工艺,继承发展、开拓创新,把唐三彩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唐代墓葬中所出土的侏儒俑为出发点 ,将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 ,对其作了简单的分期 ,并分析了唐代侏儒的地位和来源问题 ,指出侏儒在当时社会中地位较低 ,多为统治者取乐的对象 ;唐朝时期康国等虽以侏儒为贡品 ,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其时的侏儒还是以土产为主。  相似文献   

7.
陕西发现的汉代“裸体俑”有男有女,并且明显地表现出男女性器官的细部,这种现象不但引人注目,而且也常常使人发生疑问。文章对陕西出土的汉代“裸体俑”情况进行了综述,而且对它的性质和作用、价值与艺术的特征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反映在已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中.结合现已出土的大量唐三彩贵妇俑,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一窥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原貌.本文通过对唐三彩贵妇俑的分析,明确了唐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这一事实,并指出唐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疏理,并希望能寻找到其运用于中国文化研究之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面对着一个视觉文化过度活跃的时代,视觉消费的全球化欲望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中国叙事动因,对拟像中国的再探索与解析,预示了文化研究转折点的来临.  相似文献   

10.
燕文化的价值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燕文化是在燕国时期形成而在后世得到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燕文化具有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燕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锡惠山泥人意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审美观、“五行”色彩观和吉祥祈福的民俗心理在惠山泥人的造型、色彩、题材中的体现分别作了论述,惠山泥人正是以生动传神的意象造型、鲜明悦目的色彩、精美雅致的装饰、吉祥祈福的寓意和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风格成为中国民间泥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献中留下了许多诗人骑驴吟诗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完成和定格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生理、经济、创作等因素考虑,诗人适合骑驴,但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考虑,诗人又不该骑驴。诗人骑驴的形象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人和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二种人生选择,第二条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文化是动物题材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域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本文从乐、愁和志向三个层面入手,来讨论此类诗歌的英译技巧及方法,旨在向译语读者展现中国马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惠山泥人和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惠山泥人造型鲜活生动,其中戏文人物的表现尤为传神经典,是我国众多泥塑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淮阳泥泥狗起源于混沌初开的旷古时代,造型古拙概括,内容以各种传说中的动物形象为基础,形式上也体现出生活的真实、清新、质朴的风格,每个造型上都有一个小孔,能够吹响,极富灵气。二者同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典型,但在起源、造型、色彩方面各有不同,代表不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是研究古代汉民族语言发展及变化的课程,作为一门古老的课程,它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的重任。文学人类学发端于西方,近几十年在国内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其学科整合的方法论值得其他学科借鉴。古代汉语与文学人类学实现学科交叉,不但可以更新研究方法、转变思维方式、增加多重视野,还可以实现文史哲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古汉语知识探究从平面向纵深延伸,从文字文本向文化文本靠近,从而更加立体化,生动化。  相似文献   

16.
和平主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既是一种政治理念 ,又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基本目标取向。和平主义的思想源头可以在“协和万邦”等观念中寻到踪迹 ,其精神影响则见诸于历代的名物制度、行政举措、民族政策、邦交关系诸多层面。和平主义由此形成为一种主流政治思潮 ,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市井题材小说,对作品人物得病原因的判断及其诊疗对策的描述透露出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道德评价,展示了民族精神传统的形成痕迹。文章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描述,探讨了作品中的疾病观所体现的思想价值,特别是与古代儒学文化、宗教的关系,同时对其思想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三角级数法模拟了轨道的不平顺,采用列车编组和桥梁组合的模型,建立了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对不同列车编组作用下桥梁的竖向振动和车体加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列车编组对桥梁的振动和乘坐舒适性影响很大。通过改善列车编组的方法可以提高车桥耦合振动中车辆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与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有密切关系,它是许多优良传统的源头。《左传》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据事直书传统、详近略远传统、文史结合传统、史论结合传统。历代优秀的史学家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