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主体之死”,而主人公死亡的原因来自他们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理解外部世界的寓意是理解主体死亡的钥匙。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语境出发,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寓意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一,日常琐事构成生活世界;二,他人话语构成的规则世界;三,失去逻辑的混乱世界。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对主人公造成困惑的外部世界的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主体死亡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特伍德的小说《神谕女士》讲述了女主人公琼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困顿与挣扎.阿特伍德通过潜入地下意象、迷宫、梦境与镜子、鬼魂等手法,在小说中巧妙地展开死亡叙事,旨在让女性通过体验、感受死亡,深入内心深处,从彼岸世界获得自我疗伤、重塑自我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救赎和重生.  相似文献   

4.
<沉沦>深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自我必须侍侯外部世界、超我、本我三个主人,同时尽力和解三者之间的冲突.<沉沦>的主人公的自我受到外部世界、超我、本我三者包围和威胁,自我又不能协调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人格结构各层次的失衡,使其灵魂无处安身,最终主人公选择以悲剧形式来成全"自我"的心愿.从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来审视<沉沦>,主人公人格结构各层次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挖掘人物的自我意识和矛盾、分裂的心理世界。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中是什么。他的小说文本通过意识与现实的切换、对内对外两种话语指向的交融以及场面化的激烈辩驳,表现出了主人公们反传统理性的生存哲学。《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和《罪与罚》的主人公正是这种与世俗理性抗争的自我折磨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小说家卡罗尔.希尔兹在她的小说《如果不》中以主人公的女儿辍学行乞这一主线情节牵出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众多女性人前背后的故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不同层面的两性世界中,女性在美德的神圣光环下,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失语生存状态。作品表现了女性受支配、受压抑这一主题,同时表现出女性失语对于作为女性的小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份难以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9.
解析契弗《游泳者》的场景描写与主题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契弗《游泳者》场景描写的分析,揭示小说对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和各自处境的反映,暴露主人公潜意识拒绝承认现实、顽强而又绝望地维护"自我形象"的扭曲心态,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主人公虚幻的自我感觉与冷冰冰的客观现实的反差与撞击。  相似文献   

10.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压抑的妇女形象.小说中细腻的对比描写深刻地体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对自身和对社会的矛盾态度以及作为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时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可以发现女主人公的心理挣扎以及受到压抑的根源来自于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引发人们关注,虽然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相差10年,但成长主题是相似的。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反映主人公虽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的烦恼,但自我精神却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在铁凝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通过自我审视使自我精神逐渐与庸俗相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的...  相似文献   

12.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西丽遭受的性虐待、失去话语以及自我身份消失,折射出女主人公西丽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颠覆父权话语、寻求自我身份、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幸福生活以及建构女性声音权威的心声。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文学不同,苏童的作品多展现人性的丑恶,暴露人世的黑暗.在他的小说里,一方面,人物的内部世界不健全;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是残缺的.其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游移于艰难的逃亡和还乡的生命历程之间.本文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试论苏童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对菲利普·罗斯的《解剖课》进行了解读,围绕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讨论了主人公祖克曼的自我是如何在他者中消解与重建的,在此过程中,语言对于作为作家的祖克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自我本是他者,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自我的建立和存在不是封闭的,是要不断重构、完善和外部世界包括家人、族群和社会的联系的,这也反映了作为犹太移民的作家罗斯对自我身份的困顿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沉沦>小说集为代表,从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和郁达夫不等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两个方面,论述了郁达夫与其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科兹的小说<仇敌>描写了文学和现实生活既势不两立,又不可须臾分离的怪异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渴望成为一部小说的主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是藉藉无名之辈.后现代主义小说确实是对传统小说的一场"革命".科兹通过多种文学策略,加上蒙太奇的叙述与画面的显示,使得现实与历史混融交错,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重叠,亦真亦幻,从而体现了科兹所关心的表述危机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主义及不确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揭示克莱格自我分裂这一主题。指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体现在,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自我缺乏存在性安全感,没能与他人及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积极,生动和健康的关系,而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来维护自己不确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从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揭示克莱格自我分裂这一主题。指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体现在,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自我缺乏存在性安全感,没能与他人及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积极,生动和健康的关系,而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来维护自己不确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浮升》塑造了一个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的加拿大人的形象。小说中巧妙地充斥着多层主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自于祖先和原始文化的影响及语言隔阂都在小说中得到展示。经过一系列的心灵的启示 ,小说的主人公终于罢脱了困惑 ,走完了她苦恼———反思———醒悟———升华的心灵历程 ,主人公不仅找到了自我 ,还找到了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涛的小说《西行记》是他继诗歌和散文创作之外的又一收获,其个人化的文革书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周涛"。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以时代为经,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纬,充分展现了青年人在时代之殇下对自我人生之路的探索,诠释了"青春"的意义。大体而言,主人公对自我和外界、理想与现实困境的突围,体现在根的追寻、生命的自省以及自我人生理想的坚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