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香菱学诗”的教学意义》一文认为,《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一节是一篇用艺术手法写出的绝好的“教学论”,它把语文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说到家了。文章详细叙述香菱学诗,黛玉好为人师的整个过程,并作了精到的评析。文章说,“香  相似文献   

2.
惠国钟 《南都学坛》2009,29(3):50-51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古代教与学的典范,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课程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菱欲学,黛玉愿教;精通教材,指导有方;循循善诱,着实启发;热情鼓励,严格要求;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创出精品。黛玉教诗对于我们改进当代和今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学诗入迷的香菱经过长时间的苦吟、品味,终于揣摸出诗中一些奥妙。她对林黛玉说:“依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以王摩诘、杜甫等的诗为例,印证了她上面的观点:“我看他(王摩诘)《塞上》一首内有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红楼梦评论》)莱辛认为:“悲剧是一首引起怜悯的诗.”(《汉堡剧诗》)如果说整部《红楼梦》是由一首首人物命运悲剧小诗组成的长篇悲剧组诗,那么惜春的悲剧则为其中一首独有特色而又不太为人注意的小诗.它像一朵洁白的茉莉,即便折离枝头,仍馨香沁人,诱人怜惜.惜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红楼梦》第二回)她的出身,比之二小姐迎春、三小姐探春都要高贵,她是和元春一样的正派小姐.可是,她和元春的处境又不  相似文献   

6.
错用成语试看这两首山水诗,就可以管中窥豹,见其全部。(期刊) 说明:“以管窥豹,仅见一斑”是一句成语。用管子窥豹子,怎么能“见其全部”呢?恰恰搞反了。作者可能是想说:“从一粒砂子可以看到整个世界。”这两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全部诗作。但这是就语法上说的。从意思上考察,这么说也有问题,不可能读了一两首诗就能“见其全部”。因为一两首诗是不可能概括和代表作者全部诗作的意思和风格的。要了解一个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必须尽可能多地读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7.
宝琴形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琴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角,甚至也够不上称为重要人物;但是,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她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与特殊的寓意.纵观《红楼梦》,几乎每个女子都有各自的苦恼与不幸.刚打开书,那悲凉惨痛的判词、散曲,就预示了她们“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黛玉、宝钗、湘云、熙凤、晴霎、袭人、香菱、芳官、龄官、尤二姐、尤三姐、妙玉、元春、迎春、探春、  相似文献   

8.
论紫鹃——《红楼梦》人物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鹃是《红楼梦》中一个成功的侍女艺术典型。她是黛玉的莫逆知己,聪敏伶透,善解人意,又有义胆侠骨,刚强正直。她不但无微不至地关照黛玉的衣食起居,而且关怀着黛玉的精神生活;在黛玉的婚事上,她敢于直言进谏,又能够矢志不二,勇于向封建家长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闪现出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火花。紫鹃的形象已经超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般“义仆”形象  相似文献   

9.
“第一立意要紧”《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与香菱论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段话虽出自小说中人物之口,实际上也是曹雪芹的写作主张。曹雪芹特别强调立意新颖,“不袭前人”。《红楼梦》第37回写道...  相似文献   

10.
一枣树的品格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烈士暮年宜学道,江关词赋笑兰成。上面录龚自珍已亥杂诗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是龚自珍歌颂他自己的羽(王岑)山馆西墙边一株枣树的诗。这棵倔强的“奇古全凭一臂撑”的枣树,枝干纵横,有如巨臂伸张,撑拄着蓝色的天空。作者对它寄予了钦仰与爱抚。他在诗的自注中说:“羽(王岑)之西,有枯枣一株,不忍斧去。”他并写了这首小诗。现在我读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又遇到了鲁迅先生写的枣树。《秋夜》中有五处写到枣树的形貌及性格: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菊花诗会上 ,黛玉以《咏菊》、《问菊》和《菊梦》独占魁首 ,其中的《咏菊》尤为人所称道 ,诗云 :“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此诗社会上流行的《红楼梦》诗词选本没有不选的 ,也都赞不绝口 ,但对该诗首二字“无赖”一词的诠释似犹未切 ,姑举几例。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 ,1 979)说 :“无赖 :无聊赖 ,无法可想。”江西师大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79)说 :“无赖 :即‘无奈’…  相似文献   

12.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标题是编者加的。我原来读《红楼梦》只是感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惋惜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再读《香菱学诗》一文,竟恍然发现:原来在读《红楼梦》时曾被我忽略的情节竟然能为我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点亮一盏闪烁的明灯,使我们师生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话说出了读与写的因果关系:“熟读”是条件,“会吟”是结果;意在强调“熟读”,“熟读”之后才“会吟”,其实,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往往被忽略了,即实现条件转化为结果的那个“揣摩”练习;倘若不在“熟读”的过程中,揣摩体会,找出规律,诗还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要想产生“会吟”的结果,不仅“熟读”的条件不可少,揣摩效仿的手段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对于“三百篇”诗义的阐发从来就聚讼纷纭,直到今天,对于某些篇章的解释也仍然是莫衷一是。“若乃兴义深婉,不明诗人本所以作,而辄事探求,则穿凿之弊固将滋多于此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比兴》)自然,不少分歧是由封建诗教穿凿附会的说诗而造成的。例如《周南·关睢》明明是一首新婚的赞歌,《诗序》却说:“《关睢》,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召南·驺虞》明明是一首狩猎的赞歌,《诗序》却说:“《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6.
《诗经》桧风中《隰有苌楚》一诗,本来是一首男女对唱、热情洋溢的恋歌,但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误解,说它是一首情调低沉的政治疾刺诗。《毛诗序》说:“《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主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汉郑玄从诗序而笺释序义,未表异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更引申《诗序》谓:“作《隰有苌楚》诗者,主疾恣也。桧国之人疾其君之淫邪,恣极其情欲而不为君人之度,故思乐见无情欲者。”(《诗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宋代著各的词人。她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十几首,长篇尤少,有些只是短句残篇。但历代评论,多称她是诗人。如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胡仔引《诗说隽永》说她是“今代妇女能诗者”。朱弁《风月堂诗话》说她:“于诗尤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卷435载白居易《花非花》一首,全文仅六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虽系长短句,但无词调,是诗,不是曲子词。它词语迷离恍惚,不易索解。嗜读古典诗歌的友好,每以见询。白居易在自编集子中,将此诗归入“感伤”一类,为我们理解此诗提供了一点线索。今试为铨释,就正同好。 “花非花”:用花比喻美丽女子,例子举不胜举。“非花”,意思是其美如花,但不是植物的花,而是美人。  相似文献   

19.
薛宝钗是《石头记》中的主角之一,然而对她的分析评价大多数都失之偏颇。这与程高续书有极大关系。在雪芹原著中,八十回后的宝钗是什么样子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宝钗未和黛玉争宝玉由于程高继书的影响,宝钗与黛玉成了千古第一对情敌。这实在是一大冤案。按雪芹原作,宝钗根本未和黛玉争宝玉,她绝不是一个“一心想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阴谋家和伪君子,而是封建制度下另一类型的牺牲品。宝钗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笃信者,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好女孩  相似文献   

20.
一、读 ,让课堂书声琅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历代名家论语文学习 ,无不强调“读”。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正是对“读”的充分肯定。因此 ,要保证阅读课的质量 ,必须牢牢抓住“读”这个根本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一 )重视教师范读 ,激发学生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形成语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叙述了千千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