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和“坟”是死者的埋葬之所,也是古人意识中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起居之处。葬后以土填平谓之“墓”,墓上垒筑封土谓之“坟”;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由墓演变为坟是埋葬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墓和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同一切宗教性习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尚无埋葬之俗,人死后随意弃置了事。《孟子·藤文公上》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大概即是反映了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智力的增长,血族感情的观念、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访掘南越王墓与泰子墓之发掘秦朝龙川令趁秦末中原大乱,诸侯无暇南顾以及汉初国力虚弱、鞭长莫及之机,“并桂林象郡,”“绝道聚兵自守”,“自立为南粤武王”。赵佗的南越国,传“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岭南古代居民为越人,他们虽曾有名为  相似文献   

3.
号墓为陵是唐朝一种特殊的葬制,始于唐中宗时期.它涉及到当时上层皇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这种葬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永泰公主墓及懿德太子墓,还有规格相似的章怀太子墓.对这几座墓的研究及与其他同身份太子公主墓、相同规格品官墓的比较,可以探讨有关唐代皇族葬制的问题.另外,将号墓为陵的墓与帝陵相比,也可以推测尚未发掘的唐帝陵埋葬情况.  相似文献   

4.
萨满神话是通古斯一满语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历史沉积和文化痕迹,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它从古至今一直口头传承于该语族萨满之间,直到当代经一些学者采录、翻译、整理,才公诸于世。萨满神话的传承者和保存者是该语族的萨满。传承特点有二:第一是属于秘密传,上一代萨满传给下一代萨满。如满族萨满神话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只有德高望重的萨满或氏族。部落首领方可传讲,其在严感与神秘性一直保留到近世……以原始文化为基础的萨满教最忌泄漏萨满自身的秘密。”①因此,这些在氏族部落内单传、秘传的萨满神话,在过去一些史书文献中根…  相似文献   

5.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是一处墓地遗址与现代化展示相结合的历史展馆.矿工墓过去被称为“方家坟”“万人坑”,是东北地区一处典型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证见证地.作为一处国耻教育展馆,它记录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广大矿工进行血腥统治和残酷压榨的历史史实,从一个侧面深刻揭露了贫穷就会受欺辱,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这里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萨满”一词的词源和词义问题,是萨满教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多有歧义。本文在批判地借鉴各种说法的基础上,对“萨满”词源和词义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岑瑛墓石刻艺术进行探讨,阐述壮族文化艺术呈现的创造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认为岑瑛墓石雕造像是明代广西土司官墓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广西、特别是壮族历史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萨满     
萨满教,曾广布于地球北部辽阔的寒土,为北亚、北美、北欧等众多民族所信奉。它保留了相当完整和生动的自然宗教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萨满,是北方氏族部落精神文化的代表,与一般的神汉巫婆相比,他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与人类童年时代文化传承人的质朴性。今天,聚居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河流域一带的鄂伦春族人,萨满教的斑斑遗迹依稀可见,最后的萨满尚存。为此,我们向着兴安岭的密林深处进发,开始了对最后的萨满的探寻……“最后的山神”走了 有一位隐居在大兴安岭深处的老萨满,早在1992年就已被尊为“最后的山神”…  相似文献   

9.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距今已有1500多年,从墓的形制和规模来看,其主人无疑是河西五凉时期当地一个地位极高的人。墓穴中的壁画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大部分。在三重世界里,神话故事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丰赡而生动,蕴意隽永而深远,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较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金代女真人火葬墓流行原因初探黄登民,李云凯,徐凤媛火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殷商至汉代的东北地区,就比较普遍地出现.在金代女真人墓葬中也有较多的发现。特别是海陵迁都以后,这种葬俗在女真人当中更为流行。如华滨金墓,①哈尔滨一曼街金墓②,榆树前排金墓...  相似文献   

11.
行者 《民族论坛》2001,(1):37-37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容,盛名古今。然而,她的盛名,并不单是由于她的美貌,更是由于她勇于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人民和睦相处、世代相好做出奉献的美德。  仲夏时节,我步入呼和浩特,首先想要寻访的便是王昭君的“仙踪”。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我看见大黑河南面的冲积平原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土丘,丘顶立着一座青瓦红柱的凉亭。人们说,那就是塞外负有盛名、被称作“青冢”的昭君墓。  顺着土丘拾级而上,但见两边绿树葱茏,花团锦簇,令人心旷神怡。走进陵园,仿佛走进了一个永久的传…  相似文献   

12.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大黑河南岸,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史籍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王昭君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女性。据载,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  相似文献   

13.
破译郑和之父马哈只墓碑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墓碑概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父马哈只墓位于郑和故里云南省晋宁县月山郑和公园内,墓正面三碑并立,正中即“故马公墓志铭”,全文为: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  相似文献   

14.
北方民族萨满跳神的原始娱乐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民族萨满跳神的原始娱乐功能陈伯霖萨滴教是北方民族共同信奉的自然的多神的原始宗教。是北方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研究西方民族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萨满教的祭祀功能、社会功能和医病功能等多有论述。本文试图探讨萨满跳神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15.
赤峰出土景教墓砖铭文及族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峰出土景教墓砖铭文及族属研究[法]JamesHamilton牛汝极1992年10月本文作者之一的牛汝极有幸访问内蒙古大学时从陈乃雄教授处获悉,赤峰在几年前曾出土过一块墓砖,砖上的铭文可能是回鹃文,因为不是蒙古文。赤峰市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蒙古语文...  相似文献   

16.
索朗平措 《西藏研究》2023,(5):53-59+160-161
吐蕃禄赞萨逻入唐这一历史事件,藏、汉文史籍均缺载,独见于禄赞墓志。考察墓志可知,禄赞入唐时间至迟在唐垂拱元年,但墓志所记“父钦陵”一句与史实有出入。根据对当时吐蕃时局的深入分析,可获悉此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敦煌文献所载噶尔氏的另一支,因卷入吐蕃王室的继位纷争,家人受到论钦陵兄弟的残酷镇压,致使其愤然入唐。  相似文献   

17.
从辛家"法会"看土族萨满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辛家土族村内的“法会”是原始母系氏族最初宗教——萨满教的遗留物,其法师即学术界所称的萨满。笔者从“服饰”、“七星”和“火”、“跳神内容”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萨满教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为特征,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流传较广。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皆称其巫师为“萨满”,突厥人“呼巫为‘甘’”。而蒙古人称巫师为“奥德根”或“勃额”。对超自然力、超自然生物以及“灵”的崇拜,在蒙古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曾以行政命令禁止萨满教,称萨满教为“黑教”,然而,蒙古人信奉已久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至今尚流传于黑龙江中、上游、大兴安岭西部广大地区的鄂伦春族萨满为维护本氏族的安全和兴旺(消除灾祸、治病、祈求好的收成)所跳的热烈地萨满舞蹈——“跳神”。 几百年来,该民族的萨满跳神藏于深山,鲜为人知,所以在东北诸民族中,他们的“跳神”是最接近原始形态的。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都兰吐蕃墓葬群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而墓葬群所处地势和出土文物所折射出的鹿与鹰文化现象,为研究吐蕃古代苯教及丧葬仪轨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以苯教中鹿与鹰文化现象着手,以考古资料为旁证,探讨苯教与周边地区广泛盛行的萨满教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可显现藏区民间信仰中的鹿与鹰文化现象,并可体现都兰吐蕃三号墓主人的丧葬规格依据了具有鹿与鹰文化为特征的隆重而规范的苯教仪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