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的失业保障系统既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失业培训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和指导相关的失业人员再就业。  相似文献   

2.
点击失业     
将失业看淡,视其为两个工作之间的一段间歇,一段宝贵的休假或“充电”时间。  相似文献   

3.
摩擦性失业     
<正>词汇由来: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 ployment)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失业正是因为他们在跳槽——从一个工作换到另外一个工作一般是需要花时间的。这种失业就称为摩擦性的失业。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失业理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失业现象,但大多对造成失业的因素分析不足.作者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和厂商行为进行模型分析,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分别导出有效劳动力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从而说明失业是如何决定的.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劳动力总供给不能被生产完全吸收的结果,由有效劳动力供给和有效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劳动力总供给、政府津贴、工资、消费是有效劳动供给形成的因素.劳动力总供给、工资、政府津贴、消费、资本投入和技术是决定有效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阶段失业者的状况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我国有必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为失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建立一个安全网 ,并做好失业救济与促进就业衔接。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是就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相适应直接关系到一国失业率的高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超前发展造成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本文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和我国失业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并对深化与完善失业保障制度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体制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一道难题。我们一定要研究其产生的政治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从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失业及其替代关系选择──我国失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失业有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要医治失业这一顽症,我国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1.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2.失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3.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5.失业与制度保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失业不失落     
《可乐》2006,(5)
很多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当初也没能找到什么像样的工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你或许不信,但倘若一出道就有一份温饱或小康薪水的钢铁饭碗,谁还愿意去辛苦打拼?又哪会混到飞黄腾达的地步?失业,但无需失望,不要堕落!  相似文献   

11.
失业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评价失业,并探讨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失业问题的道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劳动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过剩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根据现阶段的生产能力.我们无法作到充分就业,因此必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但是失业率过高,即影响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也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笔者认为,解决失业问题,既不能  相似文献   

12.
对劳动者来说,失业是再糟糕不过的事了,对资本家来说,过量的失业也非吉祥之兆,因此,美国的《就业法》郑重宣称:“联邦政府的一贯政策和职责是运用符合……国家政策基本精神的各种可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水平”。然而,事实却不断地为马克思的判决书——资本主义不可能也不会消灭失业——增添着实证材料。比如,即使在经济繁荣的1941至1968年期间,美国的失业率也平均达4.4%,70年代达6.2%,1982年又进一步上升到10.6%;西欧国家六十年代的失业率为2~8%,1975年达7%,1980~82年上升到9~10%,近几年的失业率都在11%以上;就是被世界公认的经济情况较好的日本1976年失业率也有2%,1986年已接近8%。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劳动部日前召开新闻座谈会,就1986年以来我国失业保险工作做了介绍,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失业保险方案。 据介绍,1986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营企业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我国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失业保险制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03,(15):30-31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不能简单地说是按照职工工龄的长短来计算,严格来说应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的时间来计算。当然,由于我国过去没有建立社会失业保险制度,也就不存在缴费一说,因此在建立和开始实施一制度时,国家承认的失业人员过去的工龄也应该算作计算失业保险金的年限。但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2—2002年台湾地区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对台湾失业人口①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静态分析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构成并考察其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表现出的特征及差异,动态分析和描述这11年来台湾失业人口的变动状况及发展趋势。认为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台湾当局执政角色的变化也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6.
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在以解决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问题为最根本目的的同时推动了美国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随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美国失业保障制度在整体理念和政策内容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而又显著的变化.由此可见,失业保障制度对于缓解失业者痛苦、帮助失业者恢复就业、加快美国经济复苏起了关键性作用,值得其他国家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融风暴肆虐、环球裁员潮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节节攀升之下,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短期停产、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更有如潜伏的瘟疫蔓延在全球职场人士身边,噬咬着从产业工人到高级白领的身心。这,就是我们称之的“亚失业”,员工虽然保住了饭碗,增长了休息时间,但工资收入锐减。  相似文献   

18.
都阳在《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际经验表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过渡,不仅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也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不断升级。可是一旦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与未来经济结构的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对于目前中国经济而言,  相似文献   

19.
德国是最早建立失业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不断出台新的失业保障政策,20世纪90年代的两德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失业保障制度的调整.在德国失业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中,1969年的《就业促进法》和2002-2005年间的哈茨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德国的失业率自2002年后逐步降低,但不能确定是由现行的失业保障政策的修订造成的,由于政策实施往往存在时滞,德国现行失业保障制度的效果还需时间来检验.  相似文献   

20.
走出失业的阴影──我国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失业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劳动者能否走出失业的阴影,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对失业综合治理措施的力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劳动者个人失业心理承受力增强的程度.影响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经济适应力,失业损失的程度以及失业持续时间的长短.为此,提高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可以采取:转换就业与失业观念、提高经济适应力以及提高劳动着自身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