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打破,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当代艺术整理和精炼后的,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空间性”问题初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性"是通达海德格尔"存在"意义的又一枢要.早期空间性问题奠基于时间性,但空间性并未作为外在于存在的问题而凸显出来.空间本质上在世界中显示本身,它在缘构性的境域中属于"自身"开启着的展开状态,唯回溯到"在世界中存在"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通达对空间性的理解.晚期海德格尔运用"时间-空间"进而将空间(性)诠释为在自身性上与时间(性)相互规定的关联现象.本文通过厘清存在论生存论上的此在、世界和栖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海德格尔对空间性这一生存维度的独特洞见,为人们开启了一条超越的思路:在境域化的周遭世界里,真正学会栖居.  相似文献   

3.
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人们也多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而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因其语言性长期以来人们将其看成是时间性的艺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就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时空之美虽然是其终极的审美追求,但其中空间之美则又是最本质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如其说是时间性的艺术,毋宁说是空间性的艺术。而中国古代诗学作为对诗歌艺术的理论认识或总结,其基本理论范畴与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其作为空间性艺术的特质,因此,空间或空间性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公民社会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公民社会发展呈现历时性和空间性特征,公民社会发展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对社区治理模式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公民社会发展和社区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本质上是生活辩证法,其核心要义是围绕着权利而展开的,是对生活主体的生活权利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则和趋向的历史性解读与本质性把握,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生活辩证法以对生活的前提进行批判性地审查为始端,以"劳动—生产"为基源,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而生成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领域、多层面交错而构成的生活关系逻辑,构成生活的空间性维度,最后显现为生活形态的阶段性与历史性转换、生活从民族史向人类史转换,形成生活的时间性维度。劳动—生产辩证法、生活关系辩证法和生活历史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生活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6.
身体的空间性与"环境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梅洛-庞蒂,身体的空间性不同于外部物体的空间性或空间感觉的空间性那样的一种位置的空间性,而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身体的空间性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正是活动使身体的空间性处境化和环境化,使人成为被生活世界的境域所标识的环境人.但人的活动不只是一种身体的自然的活动,它还是一种精神的社会的活动.因而作为一个环境人,人总是生活在身体的处境空间性(自然性)与体制(制度化)空间性的矛盾与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7.
内城是西方都市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与阵地,但中国学界对此的认识仍然十分粗浅。本文以"内城衰退"和"内城复兴"为线索,梳理并分析了西方内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应从典型的空间性、紧密的历史性、灵敏的社会性和鲜明的生活性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重新发掘内城的涵义与价值。并指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的都市研究中引入"内城"都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属性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征、特质。属性值是属性的一次特定出现,属性域是属性所有可能值的集合。属性值语素与属性域语素互相融合,是原型区别词的生成机制。区别词的语法特征源自其生成机制,不具备程度性与空间性。性状定语、属性定语、领属定语,构成"由性状到事物"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象构成前提的时间—空间统一体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人类认识生成的结果,是传统引导和理性论证的结果。时间—空间统一体的概念只有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才形成比较严格的规定:基于辩证法的互相限制的关系,即表现为内与外的对立上。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形式的物及其空间表征:自然物、艺术物和技术物并不仅仅是物的类型划分,更有"先于"的意思。"先于"意味着逻辑批判的顺序,对前者的批判总是引出后者——对自然物批判的反思引出了艺术物,对艺术物的批判最终导致技术物的出场。空间表征则意味着空间价值的顺序。以切近人的空间性规定而言,这种价值性表现为技术物优先于艺术物,而艺术物优先于自然物。技术物相比艺术物和自然物更能带来与人相关的空间性规定。通过技术物,我们对人类此在的空间性本质有了本真的把握。人类"此在"借助现代技术物,将自身本真地释放、置入,并生成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0.
赵一东 《阴山学刊》2007,20(1):47-49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性决定其审美性。表情美、意境美和象征意味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音乐舞蹈艺术的时间空间性、戏剧电影艺术的直观性和综合性,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点,后者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符号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持的符号学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符号化过程,而不是一套静态的结构关系或规则,符号化的单位是“命名与话语”、“名称与文本”;其任意性、线条性、动机性、聚合性等符号化方式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而非客观规则。符号语言学理论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化的偶值性语言符号化方式中的二元互补结构基础之上的语言理论,在符号内部结构关系上,它将动机性而不是任意性,在其外部关系上将空间性(聚合性)而不是线条性看作语言符号结构系统的最高原则,倒转了索绪尔在这两个方面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正>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人们的认识是有深浅程度之分的,这就决定了真理也应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真理的层次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是相对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及其外部朕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与认识的这种阶段性相适应,真理也应当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两种。所谓感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形式及其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它只反映事物表面的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各地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政策和实践基本相同,形成了“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治理结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三级所有”的表达及具体治理机构的设置上。理论界基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不同认识,对其治理结构形成了“公司构造论”和“国企模仿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偏颇,或者模糊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或者忽视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发展的阶段性。应当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为基础,承认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允许其自主决定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此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自治阶段论”。在观照现实、参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时可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结构进行妥当的安排。  相似文献   

14.
“正始之音”是东汉以来才、性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转变。魏初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正始年间表现出种种与统治政治要求不一致的弊端,其中,作为官吏选拔标准的才、性问题被全社会所关注。何晏、王弼从具体的才、性命名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概念——无、有。“贵无”、“体无”推动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8):48-54
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和空间的二重性,是公共政策性与空间性在一定框架下的耦合。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城市规划问题不仅表现为公共政策性的偏离,也表现为空间调控功能的失衡。随着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城市规划迫切需要变革。从规划的二重性看,城市规划变革,既要回归公共政策属性,更要还原其空间属性,做到政策性与空间性并重;要在规划的价值取向、调控功能、实现机制以及运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以资本地缘性积累与区域性集中为前提的西方现代城市化进程,其政治格局的建构必然服从资本逻辑的空间性规划。故而,用于维系城市生活正常运转的社会正义法则,将成为推动资本实现地理性最优配置并攫取最大利益的制度性手段。鉴于此,大卫·哈维立足于城市内差异性分布的不同群体在空间定位层面的冲突、城际间因资源恶性竞争而造成的政治张力以及国家机构之于城市总体发展趋势的负面效应,以及三者同资本空间性生产与分配间的对应关系,深刻剖析了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城市化浪潮中,社会正义失范的内在病灶。并指出,其实质毋宁是以资本“物”的尺度为出发点,而营造的城市空间图景,将资本循环的一元霸权凌驾于社会群体的多元诉求之上,从而使原本属人的正义概念异化为资本积累的空间性策略。如此一来,具有普适意义的正义准则就囿于资本逻辑的狭隘限度当中,并于地理学维度成为钳制个体享有平等政治经济权利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7.
裴萱 《中州学刊》2014,(3):87-92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并且与文学和美学相融共生,生发出崭新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空间美学的"生存——体验论"以主体精神实践的维度完成了对本体论和认知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型。而空间美学的实践性特质也得以充分参与到后现代的文化表征言说之中,"自然空间性"与"都市实践性"的融合、"空间生产性"与"空间话语论"的融合、"生活空间性"与"身体在场性"的融合都构成了文化实践的显性特质。空间美学将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继续体现强大的理论包容力与话语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认识史表明 ,人类认识发展的本性就是不断解放思想 ,辩证否定前人。把解放思想放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中去考察 ,人类认识总是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 ,因为 ,辩证的否定是人类认识前进的关键———揭示认识的批判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人类认识发展中的联系环节———揭示认识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的系统性 ;辩证的否定是人类认识创造性活动的杠杆———揭示认识的创造性、前进性 (革命性 )。否定在认识中有极大作用 ,否定就是发展 ,要发展就要敢于否定。只有辩证的否定才能把人类基于实践活动而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展示出来。因此 ,辩证的否定就是认识发展的本性 ,也是解放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因而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诗学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作为创作媒介的汉语,由于自身是种空间性语言以及其语法的空间性,则必然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具有空间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