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对中国当代作家进行传记写作与传记研究有没有必要,或者说它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所谓“传记写作”有个比较准确的限定,不能笼统言之。一般说来,作家研究可以分为作品评论、作家综论、作家评传、作家传记四种方式。在这里,作家评传有时亦被称为学术传记,作家传记则是文学传记,属叙事类文学创作,应该是颇不相同的两种方法。虽然已经出版的大量作家传记类著作偶有将“传记”与“评传”混用者,研究界有时也无意于去作明确的区分,但当我们具体谈论传记写作与当代作家研究的关系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黄科安 《东南学术》2012,(5):213-223
20世纪初西方传记完成了现代性转型。这种现代性转型,就其内容而言,其一是把伟人从神坛上请下来,以常人视之;其二是正视传主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心理描写"来丰富和展现传主的人物性格。在艺术上,现代传记区别于传统传记一个关键性要素,在于是否将这一文体当作"一种艺术样式",突显其由"史"入"文"的文学特性。然而,在传记属性的"文""史"之争上,一些积极倡导现代传记写作的西方作家却也表现出对传记"史"的追求与坚守。  相似文献   

3.
“传”是历史久远的叙事文体.早期的“传”只是单纯的记言记事文字.随着经学的兴起,“传”在叙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诠释功能,出现了以叙事为手段、以释经为目的经学之传,从叙事理念和叙事技术两方面促进了“传”体叙事的革新,直接启发了后世史学之传的创立,也影响了文学之传的写作,显示了经学传统对文学发展介入.  相似文献   

4.
综观近年来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传记多为史学专家所撰 ,作家传记则多系文学专家所著。由此 ,读者掩卷之余不免有历史人物传记缺乏文彩、作家传记缺少历史厚重感之叹。像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那样文字精彩的传记 ,像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那样具有历史棱角的传记著作便格外为人们所珍爱。正是怀着这种心情 ,读史学家冯祖贻为著名作家张爱玲所写的传记 ,就有一种少有的满足和欣慰。一建构一部著作 ,最显撰者匠心的无疑是发凡起例和谋篇布局。虽然有些传记作品的结…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以开阔的意识将部分文集之作纳入传记文类,虽仍以史传为本位,但打破了严守传记乃史学范畴的顽固立场,是胡适“传记文学”概念提出的先兆。章氏基于自己的传记理念在刘勰、刘知几的基础上对传记文体史作了完整的描述,并以“贵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之法对传作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是茅盾文学批评第二个活跃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批评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批评有精神上的贯通,却又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摸索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这一文体与相应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那个激进的时代,并对社会一历史批评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我初次面对摆在鹿鸣橱窗里的《伯林传》时,我以为它只是伯林著述背景材料的拾掇,是经过过滤、筛选了的“正史”的堆砌,这种把作者始终当作一个生活在理性自我圈子中的、笛卡尔般“我思”中的写作方式是传记写作的常态。而伊格纳季耶夫的《伯林传》则试图从这种理……  相似文献   

8.
黄展骥 《晋阳学刊》2002,79(6):58-63
整个20世纪,悖论研究在西方历史上掀起第三次高潮.众多学者奋力"解悖"(主要是"说谎者"悖论),但直至80年代末,仍然束手无策.正当他们感到渺茫绝望之际,前景忽露曙光伯奇、巴威斯、德福林等提出一系列的"语境敏感"方案,被一些专家誉为"奇迹"这种方案很自然地消解了"强化谎者"悖论这一"千古之谜".但是,这种方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消解"矛盾被证"(悖论),它回避、拆散、压制或消灭"仅是矛盾".而我们的"复合命题"解悖方案,既能保留"仅是矛盾",又能消解"矛盾被证"(悖论),完全不具"特设性".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史都联系着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反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的变化.选择文体就是在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来说,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就意味着女性主体面对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所坚守的先锋姿态;而在女性散文的终极意义上,则是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的等同,从而使散文写作超越文体限制,达到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0.
(十二)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论文叙笔,犹如论述文笔,六朝人约分文章为文、笔两类,文是有韵的,笔是无韵的。前者如诗赋,后者如论传。本书《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但本书有时不分,如《文心》之“文”,即包文、笔言之。○囿,根据。○章,明也。○敷,陈述。举,讲明。○理,原则。统,要领。○本书共五十篇,前二十五篇为上篇, 自第六篇《明诗》起至第二十五篇《书记》止,专论文体。按:以上言本书上篇的主要内容是论文体。说本书论述有韵的和无韵的文章,都根据不同体裁分别加以说明,而每种体裁都从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叙述文体的原始和流变;二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三是选择代表作品,决定篇章的优  相似文献   

11.
王峰 《江汉论坛》2004,(3):142-143
在已有的不下30余种的鲁迅传记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有林志浩的《鲁迅传》,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林贤治的《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10年》,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等等。当我接到项义华兄的大著《人之子———鲁迅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时,最初的感触就是作者的勇气。鲁迅是丰富博大的存在,每一个鲁迅传记的写作者在写作之前几乎都要自问一个同样的问题:自己的鲁迅传记与前此的鲁迅传记究竟有何不同?这是一个涉及到课题发生合理性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也是鲁迅传记写作的首要问题。每一次鲁迅传记的写作都…  相似文献   

12.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卫泽 《晋阳学刊》2006,(1):113-116
英美批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指导意义有如下数端:第一,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女性写作的意义首先在于性别的觉醒。第二,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姊妹情谊”(sisterhood)论的启发,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群体意识也在觉醒。第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视角启示着中国女性写作早日摆脱精英圈套。第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反抗男权的彻底性,应当为中国女性彰显自省自强精神之圭皋。  相似文献   

14.
宋代确立的“以剧论诗文”之批评方法表现为两条路径:其一为文人从戏剧的结构安排与诙谐风格等介入诗文写作,其二为理学群体以戏剧“教化之失”来匡正诗文创作之“骨气”.通过对这两种相悖应用的考察可以发现,戏剧以其无功利性渗透进诗文批评之中,加强了戏剧审美理论的认识与实践基础.“以剧论诗文”作为文体互鉴与融通的产物,也潜在着促进戏剧认知、呈现戏剧历史、指导戏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着力探视女性的心灵──评胡辛的三部人物传记胡颖峰一、独写女性的“三传”尽管同样跻身于90年代的中国“传记热”中,胡辛并非历史史实的记录者。她的传记作品序列《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原名《章江长恨歌))、《最后的贵族──张爱玲)和《陈香梅传)(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6.
唐前传记文主要包括史部的史传、杂传和集部的行状、碑志.唐宋时期,史部杂传数量大幅下降,而集部传体文日益增长.唐宋传体文体制可分为正体和变体两大类:正体之传恪守"纪一人之始终"的规范.但也有变化;变体之传又可分为自传、讽喻传、拟人传、传物、传奇等类,拓展为全新的杂文文体.唐宋传体文流变过程中.古文家是主要推动力量,变体、破体是其内在动力,而增强文学性是其主要趋势.唐宋传体文流变为元明清传体文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有着鲜明界限 ,却也有着相通之处。报告文学、历史传记正是这种相通的产物 ,这类跨类文体没有虚构意识 ,却有一定程度的虚构行为 ;现实是文体发展嬗变的最终推动力 ,在它的推动下 ,文体之间的融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传统文体理论的“防范性”存在一定的弊端 ,应该肯定一种开放性的文体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8.
《毛诗》《传》、《序》作者考滕福海《毛诗》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又叙其渊源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  相似文献   

19.
王启才 《江淮论坛》2006,(5):129-133
从奏议文体写作的角度来看,曹植后期表文存在不足之处。全面、客观地评价曹植及其表文在奏议文体发展史上的作用、地位,可进一步推动曹植研究与奏议文体研究,并对当今上行公文的写作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20.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