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易代之际,国家形象在桐城士人中经历了裂变与重建.明末桐城社会战事频仍,桐城士庶在时局动荡中,结成了"地方共同体",表现出了强烈的地方保护意识.而国家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过程中,由于权力的腐败,未能起到保护地方社会的作用,反而在战略战术、军饷等问题上,与地方社会产生了利益纠葛,从而更强化了桐城士人的内聚力,最终使有明一代的国家形象不断在士人中被弱化、瓦解.当明清易代完成后,清廷并没有强制消弭士人的这种地方自觉,而是通过制度性的建构使之逐渐植入了"新朝"的权威,"新朝"的国家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重建.桐城士人在从"故国"到"新朝"的历史进程中,折射了古代地方士人与中央王朝变革互动的一个思想史面相.  相似文献   

2.
遗民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忠于前代,不仕新朝.作为一种道义的象征,向来受到后世景仰,评价颇高.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几同于道义风标的代名词,得到高度评价.而同样选择忠于前朝故主的清遗民却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定贬斥,与明遗民形成鲜明对比,本文试图分析造成明、清遗民评价悬殊的原因所在,以期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四库馆臣提出明一代台阁之体滥觞于吴伯宗的真实内涵,主要是指从风格特征上来看,明代的政治文学萌芽于吴伯宗.其着眼点在于吴伯宗首科状元的政治身份,以及该身份所代表的明代新朝文人.但在易代之际的视野下考察明初的科举制度,以及吴伯宗学术与文学来源可知,吴伯宗具新朝文人之名却不具新朝文人之实.四库馆臣夸大吴伯宗文学地位的原因,主要因为其构建明代文学史的方法性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对四库馆臣这一判断的反思表明,对明代台阁体的研究应当置于元明易代之际的历史语境中.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的名儒陆世仪致力于扭转晚明以来儒者过于重视死后世界和鬼神报应的倾向。这突出表现在他反对以死后的审判和轮回解释果报,并主张在世俗伦理的限度内解释祭礼。不过,他对晚明思想也有继承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他并不否认果报观念本身,也不否认鬼神可以独立存在于人心之外。正是这种与晚明思想的连续性,导致他并未完全回归宋代理学的传统。不仅如此,他对理学以阴阳为鬼神等主张还持批判态度,这和当时或稍后的不少儒者是颇为一致的。这些都反映了明清之际儒家在生死、鬼神论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清易代之际,陶渊明首先是被作为晋宋易代之际的"遗民"接受的.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的行为等,得到遗民几乎不约而同的赞赏和效仿,他们效仿陶渊明甲子纪年,桃源避秦,隐逸力田,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陶渊明成为支撑特殊时期民族感情、道德情操和超越情怀的历史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指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学术流变,有三个历史分际之点最值得注意;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虽然这三个时期都是天崩地解、社会转型、传统价值发生危机、新思潮汹涌巨变的时代,虽然在形式上晚周与晚清变局及其所激起的思想界争鸣竞放与晚明大有不同,但在实际上,不仅"明清之际文化裂变的深度和烈度丝毫不让于另外两个历史时期",而且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变化,还表现得"更隐蔽,更婉曲,更悲壮"。所以说"明清易代既是我国社会历史的转折点,也是理解华夏学术膻变的一个枢纽。"这就是陈寅格先生…  相似文献   

7.
以明清之际通俗小说里的一个女性形象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形象群体具有的悍妇与英雌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这一形象集合所凸现的独特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8.
综观陶瓷明清仕女图纹,其仕女形象多为尖脸削肩、细目樱唇、体态纤细,表现出仕女柔弱无骨、倚风无力的审美定势,并由此传达出一种明清仕女幽怨缠绵、寂寥冷静之神韵。真可谓"以阴柔为美弱为用"。陶瓷明清仕女人物的这种缺乏生气的病态美特征,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衰败之际在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对宋江形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评价,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说明了宋江性格的复杂性。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它,我认为应开辟一些新的视角,从多方面、多层次去透视,并综合地进行研究,才能求得问题的深入。本文准备从文化的角度,对宋江形象作一些探讨。 一 对宋江形象的评价,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早就分为两大派,明朝的李卓吾和明清之际的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换。清初,经历过明清鼎革之变的宿儒遗民思想影响在学术界依然很大,他们在继续晚明学术风气的基础上,深沉反思现实与历史,积极探索新的学术出路,为清初学术发展开出新格局,展示出明清之际学风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诗史"说得到了重新讨论,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延续,而且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即对诗歌特殊体性的认识,从而将比兴寄托的问题提了出来.清初的词学孕育着重大发展,诗学中对于比兴寄托的重新检讨,启发了词学中的深层次思考,在创作上,对明代以来凋敝的词风是一次重要的反拨,尤其是其中反映易代之际入新朝为官者心灵活动的词作,是词史发展中所出现的新因素,也是"词史"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明清鼎革之际,出现了大批遗民文人。自称“明遗臣”的王船山的遗民情怀表现得尤其深刻和持久。明亡以后,王船山以遗民身份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学术著作。文章以船山词为载体,联系明清易代的社会背景和船山的个人生平经验,通过对遗民情怀追溯和对船山词的分析来探索王船山深刻而坚定的遗民情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晚明与反理学思潮伴生的任情纵欲的文学观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大多倡导传统的儒家政教文学思想,重新树立起宋明理学在思想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但另一方面,由于晚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学观念在明清之际乃至其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贯穿始终。这种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造成文学思想的空前活跃,进而演化出文学创作流派纷呈的繁盛景观  相似文献   

14.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代中后期、明清易代之际和清代前期。各个时期拟话本中出现的贞节烈女形象所体现出的贞节观念也不尽相同,虽然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明代中后期的拟话本中的贞节观走向极致,明清易代之际拟话本的描写重点不在宣扬贞节观上,对于贞节烈女的描写大多一笔带过,而清代前期拟话本中的贞节烈女形象虽然不多,却体现出了向传统回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传播的西学主要是天主教教义和科学技术.晚明王阳明心学大为流行,为恰在其时来到中国的西学充当了媒介.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创造了西学得以输入和传播的文化氛围;王学注意伦理学的自愿原则,为天主教教义的传播架设了思想桥梁;王学大兴讲学会的风气,对天主教的传播提供了组织形式上的借鉴.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思潮则与西学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皆有相通之处.对西学的接应,为这个时期重建思想世界增添了一幅新的图案:以天主教"补儒易佛"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以汲取西学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世界.就此而言,西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世界的重建是有着内在关联的.然而这一重建的蓝图没有得到实现,直到近代王学与实学再次充任西学的接应者,并且西学成了思想世界重建的引领者.由此来考察明清之际思想与中国近代思想之间的历史脉络,西学无疑是内在于明清之际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6.
晚明文人与僧人之间的诗文交往、唱和是僧俗沟通的重要途径,既体现着晚明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显现着晚明文人对佛教的信仰和理解。钱谦益,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憨山德清,明代著名的高僧。本文通过两人之间一段思想因缘交往的考察,揭示了晚明文学史上僧俗思想互动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是明清之际声望最高的三位文坛宗师,同时也是最著名的贰臣。历来对这三人的心理和行径都有不少议论,主要集中于忏悔态度的真实性问题。文章从考察当时的历史记载入手,参考三人的诗文,对他们在明亡之际的行为及入清后的心态作了分析,提出一些不同于流行看法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尚可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风云人物,其身上汇集了许多争论的话题,最突出的是其叛明归后金、镇压农民起义、与吴三桂叛乱的关系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认定标准不一等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从而影响到对尚可喜的评价。本文立足于史实,力求全面、系统地辨明是非,还尚可喜一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清之际沟通南北学术的重要人物,顾炎武在山西的活动是其北游于中国的重要环节。他在山西的活动主要有学术考据、人物交游及经营产业,我们把顾炎武的这些活动置于明清之际这一社会转型期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它对于人们认识明清之际山西的文化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子学与王阳明学发展到明清之际,一方面表现为朱王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另一方面则表现出流弊丛生的局面。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孙夏峰,试图通过对尊德性与道问学、性论、格物穷理及知行合一等相关概念的讨论会通朱子学与阳明学,以达到既解决朱王之间的分歧,又解决朱王后学之流弊的学术目的。孙夏峰对朱王的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明清之际日渐颓废的学术风气,并且在他的影响下造就出一大批不尚空谈、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