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导言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必然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股票市场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方面探讨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了十余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其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种“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也就是说,尽管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没有充足的本企业股权,但在事实上成为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转轨中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以及二者之间与资本所有权的不匹配。随着改革…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与约束机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从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分析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的发展变化。从古典式企业到现代企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因而需要替代性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并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析,由于“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控制;放权让利的改革虽然使国有企业获得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却导致了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同时政府依然保持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形成“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近年来一直成为谈论争执的热点问题之一,无庸置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内部人即企业的经理人员和普通职工控制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呈日趋扩展之势。究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理论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一、“内部人控制’的成因一种观点认为,造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所有权约束对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制的重要特征,由此导致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在目标、利益上的分歧以及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已成为目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关注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在各国的股份制实践中,内部人控制是伴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而滋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从现代公司理论来分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公司高层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以使其利益在公司决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按照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的观点,内部人控制分为“法律上的内部…  相似文献   

5.
一、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的生成机理基于现代企业(商业银行)制度内在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特质、市场经济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和合约的不完全性,内部人控制问题作为现代企业资产经营的一种内生现象,或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与兴趣。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情况:一是存在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中的“经理控制”,即贝利一米恩斯所谓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从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公众股份公司情况;一是转轨经济中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厂长(经理)负责制在我国改革企业领导体制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其功能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公认。但是,对厂长在企业中的法律地位问题,理论界至今仍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控制权安排与国有企业经理腐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理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通过对国有企业经理腐败行为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以寻求制约经理腐败的有效途径 ,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从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互为供求的角度 ,深层次分析国有企业经理腐败的经济制度根源并发现 ,中国特色的企业控制权安排是国有企业经理腐败的主要根源。因为 ,在政府官员控制国有企业人事权的现实中 ,经理为了追加国有资产控制权收益 ,必然积极进行控制权投资 ,贿赂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 ,必然更加积极地进行权钱交易。据此 ,解决国有企业经理腐败问题 ,必须从改革经济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8.
"内部人控制"失控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失控的现实表现的基础上 ,从委托代理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解决“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 ,应着重加强法律监督、所有者监督、市场监督 ,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在产权运作上的市场劣势主要表现在:“初始委托人不到位”、“内部人控制”、“高昂的代理费用”等。回顾改革开放20来年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不断调整和运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改革的终级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政府要从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  相似文献   

10.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当前国有企业存在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管理过程中的财产流失和“内部人控制”、产权改革运行机制非市场化以及当前产权改革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困难等主要问题。关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背景。  相似文献   

11.
“内部人控制”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经济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变得越来越明显。由于内部人掌握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所有权没有统一,内部人通过寻租和侵占资产对所有者构成侵犯,导致企业资产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经济效益。但从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一些“内部人控制”较明显的企业效率并不低,国有资产增值也比一般企业多,这似乎是一个体论。国内理论界对此现象提出了三种观点。本文从博弈论出发,认为“内部人控制”也可导致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并非一个悖论,而是内部人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2.
“后行政人控制”与企业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行政人控制”是国有企业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形成的 ,它既不同于传统计划体制下“行政人控制”,又不同于“内部人控制”。而是指我国企业公司化改制中的经营者具有“经济人”和“行政人”的双面特性。因此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建构 ,既不能按照内部人控制治理结构进行 ,也不能完全按照正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 ,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有企业“后行政人控制”的基本特征 ,进行相应的企业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自青木昌彦于1994年提出后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所讨论的主题,国内的学者也作了大量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更多的强调各监管者也是中间代理人,没有积极性来进行有效监管,也就是所谓的"所有者缺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明显地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通过与政府主管官员、董事会成员、审计等第三方机构的合谋来实现自己获取企业资产或增加自己福利的目的.此时的监督低效不是监督主体监督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是他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合作的问题.这意味着需要调整设计治理对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内部人控制与国有资产信托周振华(南京大学经济系)如何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股份制本身并不能消除国有企业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依靠传统的行政干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思路:企业改革并不仅仅是政府...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看法是认为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不但没有实现改革者的预期目标——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损害了国有出资者的权益。但是,如果依据青木昌彦(“内部人控制”一词的发明者)的定义,我认为,“内部人控制”是必然的,如果把内部人控制分为均衡的内部人控制与非均衡的内部人控制,那么,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是非均衡的内部人控制。但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不是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为什么会非均衡化,而是这种非均衡现象为什么会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之后,我会相应地提出有关的对策来突破当前国有企业的非均衡内部人控制现象的长期化、广泛化。  相似文献   

16.
经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二是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益状况。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解决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两权分离所引发的“内部人控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对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国营企业厂长(经理,下同)的法律地位,是企业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试就增强企业活力和国营企业厂长法律地位的关系、厂长法律地位的前提与厂长法律地位的层次等,作一些探讨。(一) 国营企业厂长的法律地位,同企业的其它问题,尤其是同增强企业活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企业活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也就是企业能以自己的名义正常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能力,即法律上的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由法律赋予的,主要包括企业民事能力和企业行政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制度、或者说.“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作为一个标准.来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并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一些想法.我的基本论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解决激励机制方面是相对成功的.而在解决经营者选择机制方面是不成功的.因此,下一步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经营者选择机制;第二.目前推行的“国有股份公司制度”不能解决经营者选择机制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将国家从“股东”(equity—holder)变为“债权人”(debtholder).同时开放直接融资市场,让私人投资者从债权人变为股东;第三.非国有企业“插足”国有企业和现有经理“买断”(managementbuyout)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比较可行的途径.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已被个人以各种形式所“占有”,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事实上的占有变成法律上的“所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经理型厂商理论,从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出发,提出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目标差异,经理可能利用控制权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为防止经理运用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在产权改革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家行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